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

就诊科室:内科 皮肤性病科 血液内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常见问题 >>

介绍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CutaneousManifestationsofDF-2Septicemia)于1976年首先由Bobo等报告,其病原菌DF-2(dystonicfermentertype2)系一种革兰阴性杆菌。病原菌DF-2常寄生于健康狗的口咽部,感染多发生于被狗咬后或接触狗的人。特别是免疫功能受损者,故本病是一种能传染给人的动物疾病。发病机制还不确切。被狗咬后1~3天内突然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或脑脊液培养,发现难以辨认的细长革兰阴性杆菌。抗生素敏感。

最新文章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是什么?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是由什么...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有哪些表...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应该做哪...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可以并发...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应该如何...

更多文章>>

症状

常于被狗咬后1~3天内突然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可出现脑膜炎心内膜炎、蜂窝织炎、菌血症关节炎及皮疹等。皮肤损害为被咬部位发生坏死性焦痂,其他部位可发生斑疹、斑丘疹、荨麻疹和瘀点等。

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或脑脊液培养,发现难以辨认的细长革兰阴性杆菌。根据形态学和生化反应证实为DF-2。Westerink等于1987年报告本病实验室检查惟一特点为脑脊液隐球菌抗原的乳胶凝集试验假阳性。

病因

(一)发病原因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CutaneousManifestationsofDF-2Septicemia)于1976年首先由Bobo等报告,其病原菌DF-2(dystonicfermentertype2)系一种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能使硝酸盐还原。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可能被狗咬后,病原菌DF-2侵入人体,快速生长繁殖,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

检查

DF-2败血症的皮肤表现检查项目:
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脑脊液细菌培养、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血液检查、皮损。
当人体局部感染向全身播散和出现全身感染时,血液和骨髓中可出现细菌,即菌血症、毒血症或败血症。临床上患者有发热、感染血象和症状时,可以进行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用于检测菌血症、真菌血症患者血液中微生物、大多数菌血症是间歇性的,需要多次培养证实。
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常用传统肉汤增菌法、自动血培养仪检测法。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正常值:正常人血液及骨髓中无菌生长。
血液或脑脊液培养,发现难以辨认的细长革兰阴性杆菌。

鉴别

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或脑脊液培养,发现难以辨认的细长革兰阴性杆菌,根据形态学和生化反应证实为DF-2,Westerink等于1987年报告本病实验室检查惟一特点为脑脊液隐球菌抗原的乳胶凝集试验假阳性。

并发症

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膜炎心内膜炎、蜂窝织炎、菌血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继发性凝血因数和血小板的大量被消耗,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出血、溶血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
2.脑膜炎是一种娇嫩的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
3.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
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
4.蜂窝织炎(PhlegmonCellulitis)是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最常由化脓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儿童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糖尿病溃疡和褥疮溃疡周围的蜂窝织炎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在内的混合感染。
5.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一般来说,导尿管或者是体表的手术造口容易导致发生菌血症。出现菌血症的患者往往发生急性的多个器官的转移性感染,并出现各种急性感染症状。

治疗

治疗:
本病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其他如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四环素也为敏感的抗生素。

预防

本病于1976年首先由Bobo等报告,其病原菌DF―2系一种Gram阴性杆菌,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能使硝酸盐还原。此菌常寄生于健康狗的口咽部,感染多发生于被狗咬后或接触狗的人。特别是免疫功能受损者,如脾切除术后及酒精中毒患者易受感染而发病。故本病是一种能传染给人的动物疾病。

相关疾病

心内膜炎 脑膜炎 关节炎 败血症 荨麻疹 酒精中毒 菌血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