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证的一类病证。西医的各种脑炎、脑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抽搐等。
最新文章
症状
(1)高热:体温持续升高达40℃以上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高热持续7~10天,轻者短至3~5天,重者可3~4周以上,一般发热越高,热程越长,临床症状越重。
(2)意识障碍:患者全身症状加重,且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患者意识障碍加重,由嗜睡转入昏迷,发生率50%~94%,昏迷愈早、愈深、愈长,病情愈重,持续时间大多1周左右,重症者可达1个月以上。
(3)惊厥: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重者惊厥反复发作,甚至肢体强直性痉挛,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及四肢不自主运动。
(4)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宾斯基征等可呈阳性。
病因
痉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或热灼津液而致痉。内伤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痉。外感和内伤在病因上虽不相同,但导致发痉的病机,都是阴阳失调,阳动阴不濡而筋脉失养所致。
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左右,个别可达40×109/L。白细胞分类中可见中性粒细胞高达80%以上,并有核左移,2~5天后淋巴细胞可占优势,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二、脑脊液常规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外观无色透明,偶呈轻微混浊,白细胞计数多数轻度增加。也可以同时出现糖以及氯化物异常。根据脑脊液的外观和脑脊液常规、生化的检查特点,应和西医的各型脑炎相鉴别。脑脊液有变化者需10~14天才恢复正常,个别病例需1个月。
鉴别
1、肠道病毒所致脑膜脑炎:目前发病率有增多之势,夏秋乙脑流行季节中有20%~30%为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主要病原为柯萨奇及埃可病毒,这两种肠道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起病不如乙脑急,临床表现较乙脑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不发生明显脑水肿及呼吸衰竭,预后良好,恢复后大多无后遗症。
2、脑型脊髓灰质炎:为脊髓灰质炎中罕见的临床类型,其临床表现酷似乙脑。起病急,高热、昏迷、惊厥、瞳孔缩小、反应迟钝、四肢肌张力增高,并可出现四肢痉挛性或强直性抽搐,病程进展迅速,病死率很高,流行季节亦在夏秋季。因此,需作血清学或病毒学检查进行鉴别。
3、腮腺炎脑炎:在病毒性脑炎中较常见,多发生于冬春季,大多数有腮腺炎接触史,脑炎往往在腮腺肿大后3~10天发生,少数在腮腺肿大前发生,亦可不发生腮腺肿大,血清淀粉酶测定及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4、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情重,发展迅速,常有额叶及颞叶受损的定位症状,脑电图显示局限性慢波,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至今病死率仍在30%以上,存活者大多有不同程度后遗症,脑脊液测定抗体有助于诊断。
六、其他:乙脑患者还应与其他发热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管栓塞、脑血管畸形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症状如下所示: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0~40岁青壮年多见,也有的报道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男性稍多于女性,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或用力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发病时,90%患者为突然起病,少数起病缓慢。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
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脑血管栓塞:由于栓子来源不同,脑栓塞发病年龄也不同。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若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者多见于老年人。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
并发症
素体气血两虚,或在失血之后,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红,脉弦细。严重病例,可以出现西医所述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对于已经发生颅内压力增高的患者,可以借助CT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测定明确,同时也可以同步完善脑脊液生化、常规的检查。
治疗
【证见】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方药】
主方羌活胜湿汤(李果《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羌活、独活各12克,川芎、蔓荆子、藁本、防风、苍术各10克,葛根20克。水煎服。
若恶寒无汗、寒邪较重者,加麻黄9克。湿偏盛者,加藿香12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20克。
热盛伤津型
【证见】发热胸闷,口噤齿介齿,项背强,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熄风止痉。
【方药】
1.主方增液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大黄15克,芒硝12克(熔化),玄参15克,生地黄18克,麦冬15克,石膏30克,知母、地龙各12克,钩藤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毫升,加入于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单方验方清热镇痉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羚羊角30克,白僵蚕24克,蝎尾18克,蜈蚣12克,雄黄12克,琥珀12克,天竺黄12克,朱砂6克,牛黄6克,麝香2克。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
预防
发痉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神态、瞳孔、发热、二便、血压等变化,去除假牙,保护舌头,注意防止窒息、骨折等,必要的时候应该给予牙垫保护口腔避免发生舌咬伤。因高热而痉者,应加强降温措施,如颈部头部冷敷,酒精擦浴等,也可以针刺大椎穴放血,或者肌注赖氨匹林等退热药。本病重点预防还是病因预防,即已明确有脑炎、癫痫等患者需要积极治疗控制,避免痉病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