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蜘蛛痣(spidernaevus)也称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症(spidertelangiectasia)或动脉性蜘蛛痣(arterialspidernaevus)。形态似蜘蛛,痣体旁有放射状排列的毛细血管扩张。
最新文章
症状
蜘蛛痣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1.5cm,中央的痣体隆起皮面,玻片压诊可见搏动,肉眼可见痣体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呈放射状排列。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面、颈和手部多见,亦可发生于外伤部位。常呈一侧性,单发,也可多发。多发者不论年龄大小应疑有肝病存在。于唇、鼻黏膜可发生类似损害,但缺乏明显的典型形态。
根据损害中央有搏动性血管的典型形态,易于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与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其中生理性蜘蛛痣即正常人约占15%,患者多数为妊娠期妇女和肝病患者。妊娠期妇女约有2/3发生该损害。
(二)发病机制
肝病时由于雌激素在肝脏代谢障碍,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而易引起蜘蛛痣。受损血管是小动脉,血液从蛛体流向周缘而后流入毛细血管网,而不是真性动静脉的吻合。
检查
蜘蛛痣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1.5cm,中央的痣体隆起皮面,玻片压诊可见搏动,肉眼可见痣体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呈放射状排列,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面,颈和手部多见,亦可发生于外伤部位,常呈一侧性,单发,也可多发,多发者不论年龄大小应疑有肝病存在,于唇,鼻黏膜可发生类似损害,但缺乏明显的典型形态,用火柴头压迫蜘蛛痣中央可以使周围的血管网消退。
鉴别
须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鉴别。后者的毛细血管扩张呈斑状、点状或线状,无搏动现象。同时需与血管痣相鉴别,血管痣是婴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由胚胎期血管网增生所形成。血管痣分两种,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畸形为血管发育不良,可终生不消退。血管瘤,则由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所致。临床上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多见。一般认为,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血管瘤在新生儿期生长快速,一般不威胁生命。在1岁至1岁半即进入稳定期。75%~80%的患儿在7岁时,血管瘤可望达到完全自行消退。
并发症
蜘蛛痣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损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如蜘蛛痣侵及颈椎,可发生神经根压迫症状,如疼痛、上肢感觉及运动障碍等。
蜘蛛痣的综合症有:1、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症。2、血小板减少蜘蛛痣综合症3、脑颜面管瘤综合症。4、软骨发育异常蜘蛛痣综合症。5、Lindon-Von-Hippel综合症6、Steiner-Vorner综合症。7、蜘蛛痣球瘤。
治疗
(一)治疗
1.物理疗法可应用高频电灼、透热法(diathermy)或二氧化碳激光、YAG-激光或微波治疗仪破坏中央血管,即可治愈。
2.手术治疗对多次治疗仍复发者,可行局部切除术。
(二)预后
发生于妊娠期的损害多在分娩后6周内自行消退,也可持续存在。儿童的损害多持续存在,少数可自行消退。
预防
孕妇要注意避免可能的环境或是药物刺激。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患者,如:乙肝、丙肝、丁肝,如果病毒学检查有病毒复制者,应该积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使用代丁、拉米夫定、短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派罗欣)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注意定期检测肝功能,有ALT以及AST增高者积极进行保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