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fungal enteritis)是机体学问真菌病的重要类型之一...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真菌性肠炎常见问题 >>

介绍

真菌性肠炎(fungalenteritis)是机体学问真菌病的重要类型之一。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内的主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过去本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广泛的应用,肠道感染的疾病也日趋增多。肠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6%,病原包括念珠菌和曲菌。在我国引起肠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曲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

最新文章

真菌性肠炎是什么?

真菌性肠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真菌性肠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真菌性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真菌性肠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真菌性肠炎应该如何预防?

真菌性肠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真菌性肠炎是怎么形成的?

真菌性肠炎的基本概况是什么?

真菌性肠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更多文章>>

症状

1.念珠菌肠炎

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片可见大量出芽酵母和菌丝,培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鹅口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广谱抗生素史。

2.曲菌肠炎

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曲菌所致。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肠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血便为主,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腹泻常不典型,也缺乏念珠菌肠炎的迁延性经过,侵犯血管后易发展为播散性曲菌病。

3.毛霉菌肠炎

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其特点是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多伴有胃的感染和胃溃疡。可出现腹痛、腹泻、呕血和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4.组织胞浆菌肠炎

具有地方流行性,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因吸入或摄入来自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所致。临床经过酷似局限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起病缓慢,有发热、消化不良、腹泻、黑便、腹痛,有时呕吐。常伴有肺部感染灶,但以肠炎为主要表现。

5.副球孢子菌肠炎

继发于肺部感染灶或经血行播散而感染。主要见于巴西中部高原,经常接触土壤的人群较易患此病。病变多在回盲部,引起有脓肿形成的溃疡性肉芽肿。病原菌可通过淋巴播散至局部淋巴结、肝、脾。主要症状是腹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伴腹泻、呕吐,往往由于出现腹腔积液和腹腔淋巴结肿大而易误诊为结核或肿瘤。

6.地丝菌肠炎

地丝菌和念珠菌相似,是一种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地丝菌肠炎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慢性病患者和应用免疫抑制药、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症状有腹痛、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与痢疾相似,但脓血便中可查到大量地丝菌和长方形关节孢子。患者多伴有口腔地丝菌病,类似鹅口疮。


病因

真菌性肠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寄生于肠黏膜引起炎症而致病。但在下列情况时易继发本病:①当机体患严重肝肾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瘤时引起恶质体,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等皆可使机体和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弱,或肠道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侵袭组织而易引起肠道真菌病。②真菌性肠火炎还可继发于消化道某些疾病,如痢疾、肠梗阻、食管脓肿等。


检查

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标本

以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高倍镜下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有诊断意义。对于双相型真菌,仅查到孢子可能是正常带菌。真菌性肠炎的6种常见病原多数情况下直接镜检即可鉴定,但孢子、菌丝和其他背景物质有时相互混淆,不易辨认。

2.染色

镜检常用的染色方法:①革兰染色适用于念珠菌,孢子、菌丝染成蓝色,但着色不均。②过碘酸锡夫染色(PA5)真菌孢子、菌丝均染成红色。③丫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下真菌孢子呈亮绿色。④吉姆萨染色和瑞特染色适用于荚膜组织胞浆菌,染色前用甲醇固定,油镜下菌体染成红色,较小一端有出芽,菌体周围有一圈荚膜样结构,为此菌的细胞壁。通常菌体位于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少数位于细胞外。⑤乳酸酚棉蓝染色适用于各种真菌培养涂片,菌体染成蓝色。

3.真菌培养

粪标本直接镜检通常不容易确定菌种,需参考粪培养结果,观察菌落形态,再挑取菌落染色后镜检。常用沙保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对于双相型真菌还需在不同温度下(25℃或37℃)分别培养,以便观察其形态改变。


鉴别

1.真菌性肠炎与常见腹泻病的鉴别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地丝菌肠炎不易与之鉴别。局限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则容易与组织胞浆菌肠炎混淆。

(1)霍乱:大流行现已少见,多为局部暴发流行。患者有剧烈吐泻,吐泻物呈米泔水样或黄水样,无腹痛,不发热,常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和微循环衰竭。吐泻物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呈鱼群样运动的弧菌。

(2)细菌性痢疾:终年均有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主要病变是结肠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呕吐少,常有发热,腹泻伴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大便混有脓血,镜检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和巨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3)阿米巴痢疾:以散发为主。患者常隐匿起病,腹泻轻重不一,毒血症少,腹痛与里急后重不明显,与真菌性肠炎颇为相似。但粪便与脓血不混合,典型者呈果酱样,腥臭,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可见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和夏科-雷登结晶。乙状结肠镜检见肠黏膜散在溃疡,边缘整齐,充血隆起,溃疡间黏膜正常。溃疡涂片或活检可见滋养体。

(4)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丙可呈胃肠炎型发作,但病程短,预后好,多在3~5天内恢复。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以高热、全身毒血症症状为主,可伴有腹痛,但腹泻少。血或骨髓培养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即可确诊。

(5)局限性肠炎:或称Crohn病,通常病史漫长,有明显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现象。X线钡餐显示病变以回肠末端为主,有边缘不全的线条状阴影,病变呈节段分布,间以扩张的肠曲,即所谓脱漏征。

(6)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脓血便,可伴有发热。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严重,或累及整个结肠。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黏膜松脆易出血。粪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晚期病例X线钡餐显示结肠袋消失,肠管呈铅管样变化。

(7)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两者均常出现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多引起假膜性肠炎,其特征是结肠黏膜深处坏死性炎症,出现渗出性斑或形成大片假膜。病原学检测可以鉴别。

(8)其他腹泻:过敏性腹泻有进食鱼虾或接触变应原史,既往有类似药物性腹泻有服用泻药史;酶缺乏性腹泻有遗传病家族史。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粪病原学检查,均不难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通常以粪标本中找到病原体为主要鉴别依据。而对于真菌性肠炎,即使粪培养有真菌生长,仍难以确诊,因为粪标本很容易被真菌污染,而且,有些真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

2.不同类型真菌性肠炎之间的鉴别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菌肠炎为地方性流行病,在我国少见,鉴别意义不大。其余几种真菌性肠炎的鉴别要点。

并发症

直肠放线菌可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肛周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或直肠旁脓肿。直肠周围病变多由腹内病变波及而来,表现为腹泻、便秘、里急后重或较稀带黄色颗粒的脓血便。由于肠道的真菌感染,可以造成局部抵抗力的下降,由此可以导致细菌感染形成感染性腹泻、甚至因此导致脓毒血症。

治疗

深部真菌病与浅部真菌病不同,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和伴随的基础疾病,因此,对真菌性肠炎的治疗必须兼顾去除发病诱因和伴随疾病的治疗,仅用抗真菌药则疗效欠佳。而且,现有的几种疗效较好的抗真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需要联合用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进食牛奶以防腹胀。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防止诱发肠穿孔。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止泻药。可应用微生态制剂。

2.液体疗法

(1)静脉补液:进食少、失水明显的患者,应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原则上损失多少补多少,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钾”的方针。

(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失水者和静脉补液后病情已有改善者。

3.中医中药运用中医的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加以有效的抗真菌药治疗。尤其是艾滋病并发真菌性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其独到的优势。

大蒜、黄连、土槿皮、毛姜等中药均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由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素制成的注射液,可供静脉滴注,亦可口服。近来有人用中药浓煎成汁灌肠,亦取得不错的疗效。

4.抗真菌治疗首选制霉菌素口服。重症或口服有困难者选用氟康唑或二性霉素B合用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

(1)制霉菌素: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因不溶于水,口服不吸收,故副作用较小。成人每次100万U,3次/d,儿童酌减,疗程10~14天。可与大蒜素合用。

(2)大蒜素:为大蒜经真空分馏得到的一种有效挥发油,化学名为三硫二丙烯,亦可人工合成。注射剂,成人每天90~150mg,加入5%葡萄糖中滴注,4~5h滴完。口服胶丸,成人每次40~60mg,3次/d,饭后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2周~4个月。

(3)氟康唑:为取代酮康唑的新一代三唑类化学制剂,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远较酮康唑小。用法:成人每天200~400mg,儿童5~10mg/(kg·d),1次口服或静脉滴入。疗程10~14天。此药应避免与降低胃pH值的碱性药物同服,否则影响该药的吸收;也应避免与降血糖药、环孢素A、苯妥英钠、利福平、H2拮抗药等合用,以免相互干扰、加速代谢而降低疗效。

(4)伊曲康唑:作用与氟康唑类似,仅供口服。用法及注意点同氟康唑。用于治疗副球孢子菌肠炎,疗程需6~12个月。

(5)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制剂(Ambisone):供静脉应用的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但副作用大,仅适用于重症患者。此药对地丝菌无效。用法:两性霉素B,50mg/瓶,以去氧胆酸钠稀释,加入5%葡萄糖液中,成0.1mg/ml浓度,于6h内滴完。第1天0.25mg/kg,以后每天增加0.25mg/kg,至每天0.75mg/kg后改为隔天1次。通常与5-氟胞嘧啶合用,应用5~7天或病情减轻后,改用氟康唑或其他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主要副反应包括:头痛、寒战、发热、恶心、畏食、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贫血急性肾炎心肌炎、心率失常等,可通过应用麻醉剂、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抗组胺药及碱化尿液等以减轻毒副作用。如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则毒副作用明显减少,有利于加大用药剂量和延长应用时间。应用方法:

①加灭菌蒸馏水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稀释成4mg/ml,并剧烈震摇使之分散均匀。

②再以5%葡萄糖液稀释成0.2~2.0mg/ml浓度,并通过孔径为5µm的消毒滤膜过滤,避光静脉滴注,30~60min内滴完。

③用量:从每天1.0mg/kg逐天增加至3.0mg/kg,疗程2~4周;新生儿每天1~5mg/kg,疗程1个月。不宜在同一输液管道与电解质溶液及其他药物混用。

(6)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为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通过真菌所特有的胞嘧啶脱氨酶,转化为5-氟尿嘧啶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单用效果差,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以降低其毒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常用口服胶囊,亦可用1%溶液作静脉注射。用量:成人和儿童,50~150mg/(kg·d),分4次口服。

(7)甲紫:适用于地丝菌肠炎。用法:甲紫胶囊,每次30mg,3次/d。可与制霉菌素或氟康唑合用。

(8)磺胺药:适用于副球孢子菌肠炎。用法:磺胺嘧啶,成人每天4~6g,儿童每天60~100mg/kg,分3~4次口服。或磺胺甲?唑/甲氧苄啶,成人每天2片,儿童每天1片或酌减,1次口服。疗程需6个月以上。

预防

1.避免诱因首先必须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避免通用,减少长期应用,确因病情需要难免长期应用者应间隔一定阶段加用抗真菌药物,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其他如对慢性病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慎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保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口腔和肠道黏膜生理屏障的完整,减少创伤等均有助于防止真菌性肠炎的发生。

2.防止真菌污染,治疗原发病灶恶性肿瘤和血液病病房应保持通风良好和干燥,防止真菌滋生,增加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对于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鹅口疮及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以免继发真菌性肠炎。对于行静脉营养的患者,以及接受血管导管检查和手术的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真菌性医院内感染

3.药物预防对于艾滋病患者、肠道手术和器官移植术患者等高危人群,可予短期足量或长期小剂量预防用药。

(1)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制霉菌素每天200万U口服,连用5~7天,可每月应用1次。

(2)艾滋病患者: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每天100~200mg口服,每月应用5~7天,或两性霉菌素B每周100mg口服加制霉菌素悬液漱口,3次/d,长期坚持。

(3)器官移植和肠道手术患者:制霉菌素50万U,3次/d,口服,或氟康唑每天200mg口服,于术前3天和术后7天连用。

(4)低体重新生儿或早产儿:氟康唑12.5mg/kg口服。连服4~8周,可预防新生儿念珠菌肠炎。

(5)预防复发:真菌性肠炎尤其是副球孢子菌肠炎治疗后容易复发,在艾滋病患者和其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预防可用两性霉素B50mg,每周1次静脉滴注,或伊曲康唑200mg,1次/d,口服,用药期间每月常规查肝功能1~2次,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关疾病

心肌炎 头痛 胃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消化不良 腹泻 腹痛 糖尿病 脉管炎 肺曲菌病 溶血性贫血 艾滋病 细菌性痢疾 肝病 皮肤过敏 腹膜炎 血液病 营养不良 鹅口疮 放疗 性病 副伤寒 霍乱 麻醉 休克 阿米巴痢疾 腹水 腹胀 假膜性肠炎 念珠菌病 急性肾炎 水肿 菌血症 血栓形成 血栓性静脉炎 脓肿 早产儿 医院内感染 脱水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