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其临床特点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球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明显的腓肠肌疼痛。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脑膜脑炎和肾功能衰竭等。由于大力开展预防工作,以肺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为表现的各种钩体病已有所减少,但钩端螺旋体感染后脑动脉炎和多发性神经根炎并不少见。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导致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后发症较多见,早期后发症以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脑神经瘫痪为主,晚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病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1~5个月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症状,反复多变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最新文章
症状
1.临床分期与类型潜伏期为10天左右。多数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轻重差异很大。
根据发病原理可将本病临床病程分为败血症期和免疫反应期。
另据临床特点又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又称Weil病)、脑膜脑炎型、肾功能衰竭型及后发症等。
(1)败血症期:
①急性期(起病后1~10天)主要有发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以腓肠肌痛较突出。除上述毒血症症状外,涉及各脏器均有其特殊的表现,如流感、肺大出血、黄疸、肾功能衰竭和脑膜脑炎症状等。
②恢复期(起病第7~10天后)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少数患者在热退后几天至6个月或更长时间可再出现发热、眼部(常见者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及神经系统后发症。
(2)免疫反应期:
一般将发生于病程早中期的症状称为败血症或并发症,而将中毒症状消退后又起的症状称为后发症,此乃系免疫反应所致。
2.急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表现为脑膜脑炎型,起病后2~3天左右,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谵妄或昏迷,部分患者有抽搐、瘫痪等,颈项强直,克氏征与布氏征均阳性。
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导致呼吸衰竭。单纯脑膜炎者预后较好,脑炎或脑膜脑炎者病情较重。神经系统后发症较多见,早期后发症以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脑神经瘫痪为主,晚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病多见。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患者多为12岁以下儿童及青年人,多系轻型或隐性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1~5个月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症状,反复多变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病因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要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亦可用银染色法检查,菌体呈深褐或黑色。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人体,经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环。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素及内毒素样物质等致病因子引起临床症状。钩体大量侵入内脏如肺、肝、肾、心及中枢神经系统,即导致脏器损害,并出现相应脏器的并发症。
检查
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
2.部分患者出血、凝血时间延长。
3.尿常规有蛋白质和管型,肾损害重时尿蛋白明显增多,镜检有红白细胞,尿胆红素阳性。
4.SGPT升高,血胆红素亦增高,尿素氮增高明显。
5.脑脊液(CSF)一般正常,少数患者CSF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多,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
6.血清免疫学检查凝集溶解试验(MAT)效价达到或超过1∶400为阳性;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凝集试验测定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有助早期诊断。
近年用钩体抗体致敏乳胶进行反向乳凝试验,于病初3天内可查出钩体抗原,简便、快速、敏感,有早期诊断价值。
纤维素膜渍片法(DSA)是新近发展的一种方法,对于钩体病的诊断和快速筛查具有实用价值。
8.脑CT可发现因脑动脉炎导致脑梗死的低密度影。
9.脑MRI可更准确地发现大小不等的脑梗死灶。
10.管造影显示动脉炎改变,表现为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不同程度的狭窄,管腔粗细不均,管壁不光滑,呈蚕食状,甚至可完全闭塞而不显影。同时可见丰富的侧支循环,以颅底部为主的细小新生和血管网,有时密集呈烟雾状(国内蒲传强,1999)。
鉴别
本病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而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临床确诊需要有阳性的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而这些特异性检查往往又需时日。所以为了作好诊断,必须结合流行病学特点、早期的临床特点及化验等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疾病鉴别。
并发症
钩体大量侵入内脏如肺、肝、肾、心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导致相关脏器充血、点状出血、缺血及缺氧损害,并出现相应脏器的功能障碍和(或)细胞坏死等并发症。所以一旦确认钩端螺旋体感染,必须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减缓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
首先进行病因治疗。钩体对多种抗生药物敏感,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吩)等以及甲硝唑(甲硝哒唑)。
国内首选青霉素G,常用40万~80万U,每6~8小时1次,至退热后3天即可,疗程一般5~7天。但其治疗首剂后发生赫氏反应者较多。
赫氏反应:部分钩体病患者在青霉素治疗后发生的加重反应。一般在首剂青霉素注射后2~4h发生,突起发冷、寒战、高热,甚至超高热,持续0.5~2h,继后大汗,发热骤退,重者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反应后病情恢复较快,但一部分患者在此反应之后,病情加重,促发肺弥漫出血。赫氏反应的机理可能与抗生素使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毒素有关。为减少赫氏反应,又提高疗效,首剂青霉素量宜小,同时加用镇静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避免或减轻反应。出现反应后,应立即加用异丙嗪肌内注射和静脉推注地塞米松。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庆大霉素,或口服四环素、红霉素等。庆大霉素每天16万~24万U,分次肌内注射,5~7天1个疗程。链霉素0.5g,肌内注射,2次/d,疗程5天。
甲硝唑(甲硝哒唑)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在CSF中浓度为血浆中的90%,可直接损伤钩体DNA结构,杀灭钩体及钩体L型。甲硝唑(甲硝哒唑)14~24mg/(kg·d),静脉滴注12天后减半量改口服维持10天。
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中毒症状明显者,地塞米松0.2~0.4mg/(kg·d),静脉滴注,1次/d,直到症状改善,然后逐渐减量停用。
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速滴,1~2次/d,约1周。
神经系统后发症,早期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患者,可同时选用扩血管药物或抗凝药物,以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和脑细胞代谢。注意支持疗法及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
1.避免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触。
2.驱鼠、灭鼠。
3.严禁食用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4.管好猪、犬等家畜,接种兽用钩体菌苗,避免使用新鲜畜肥。农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10天放干田水。
5.人群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钩体菌苗。
相关疾病
低血压 头痛 脑炎 脑血管病 脑膜炎 偏瘫 脑疝 失语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毒性肝炎 呼吸衰竭 流感 肾功能衰竭 贫血 败血症 伤寒 中毒 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 葡萄膜炎 黄疸 疼痛 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休克 多发性神经炎 昏迷 脑梗死 瘫痪 谵妄 肿胀 虹膜睫状体炎 脉络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