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感

小儿尿感
泌尿系感染(ru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尿感,是由细...

别名:小儿泌尿系统感染

就诊科室:内科 儿科 传染病科 肾病内科 儿科综合 传染科 

医生指导:小儿尿感常见问题 >>

介绍

泌尿系感染(ruinarytractinfection)简称尿感,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感。症状上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前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

最新文章

小儿尿感是什么?

小儿尿感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小儿尿感应该如何预防?

小儿尿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尿感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小儿尿感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尿感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小儿尿感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1.急忙尿路感染

是指病程在6个月内者。症状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较轻或易被忽视。

(1)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症状轻重不等,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儿可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部分病儿可有抽风、嗜睡,有时可见黄疸。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状多不明显。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轻咳、反复腹泻等。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排尿时哭闹,或有顽固性尿布疹,偶可出现黄疸。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大部分患儿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可有终末血尿及遗尿,而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但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多较明显,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可伴腰痛及肾区扣击痛。同时可伴有排尿刺激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血尿,但蛋白尿及水肿多不明显。一般不影响肾功能。

2.慢性尿路感染

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肾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可有脓尿及细胞尿或不明显。


病因

1.小儿易于发生尿感的原因

(1)生理特点因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加上局部防卫能力差,易引起上行感染,女孩尿道短更是如此。小婴儿机体抗菌能力差,易患菌血症可导致下行感染。

(2)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前者较成人多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3)膀胱输尿管尿液反流(简称尿反流)婴幼儿期常见。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有一段是在膀胱壁内走行,当膀胱内尿液充盈及排尿时,膀胱壁压迫此段尿管使其关闭,尿液不能反流。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膀胱壁内走行的输尿管短,很多小儿排尿时关闭不完全而致反流。细菌随反流上行引起感染。尿反流的危害在于导致反流性肾病及肾脏瘢痕形成,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反流的程度与肾脏瘢痕成正比。轻度反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重度反流多需手术矫治。因此,对泌尿系感染患儿查明有无反流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2.致病菌

大部分由肠道杆菌致病。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及副大肠杆菌等。少数为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偶由病毒、支原体或真菌引起。

3.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多见于女孩。

(2)血行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于脓疱病肺炎败血症病程中。

(3)尿路器械检查也可成为感染途径。

(4)其他少数可由淋巴通路及邻接器官或组织直接波及所致。


检查

1、尿标本收集外阴清洗后再用1:1000瓣洁尔灭冲洗,留中段尿送检。因其简便易行,是目前最常用的留尿方法。小婴儿可用消毒塑料袋固定在外阴部留尿,但如30分钟未留到尿流需再次消毒。导尿有带入细菌的危险,一般尽量不用。耻骨上膀胱穿刺因其在完全无菌条件下进行,结果可靠,对中段尿或导悄结果可疑者可采用。本法简便安全,术后24小时内有血尿者仅为0.6%.

2、尿常规清洁中段尿沉渣中白细胞>5个/HP应考虑可能为泌尿系感染。如白细胞聚集成堆或见白细胞管型及蛋白尿者则诊断价值更大,后二者更可说明肾脏受累,但仅检出白细胞乾尚不足以诊断上尿路感染。

3、尿培养及菌落计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正常膀胱中虽无菌,但排尿时可有杂菌污染,健康小儿中段尿培养60%~70%可有细菌生长,导尿培养者38%可有菌,但菌落较少,因此只根据有无细菌生长作诊断依据往往发生错误,必须同时作菌落计数。菌落计数10万/ml以上可确诊为尿感,1~10万/ml为可是疑,少于1万/ml多系污染女孩如二次尿培养菌落均在10万/ml以上,且为同一种细菌更可确定诊断。男孩如尿标本无污染,菌落在1万/ml以上,即应考虑菌尿的诊断。采取新鲜尿液对培养很重要,如不能即时培养,应随即放在4℃冰箱内。

4、尿液直接涂片找菌用一滴混匀的新鲜尿,置玻片上烘干,用美蓝或革兰氏染色。若在油镜下每个神都能找到一个以上细胞,表明尿内细菌在10万/ml以上。此法简单迅速,有一定可靠性,对诊断有意义。

5、菌尿辅助检查常用者有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可作为本病过筛检查,阳性率可达80%~90%。此法简便、可靠,无假阳性,但如尿中缺乏硝酸盐;大量利尿或使用抗生素时可为阴性。


鉴别

1、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初期可有轻微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中红细胞增多,有少数白细胞,但多有管型及蛋白尿,且多伴浮肿及高血压、尿培养阴性有助鉴别。

2、肾结核多见于年长儿。有结核接触史及结核感染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如病变累及膀胱可出现血尿、脓尿及尿路刺激症状,尿液中可查到结核杆菌,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出现破坏性病变。


并发症

1、肾积脓肾积脓又称脓肾(pyonephrosis),是指化脓性感染引起肾实质广泛的破坏形成脓腔。它多并发于感染性肾积水、肾结石及肾盂肾炎,尤以伴有尿路梗阻性病变时更易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脓尿及全身消耗症状,如易疲乏、无力、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贫血以及发热等。有时由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极度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在后期可以没有泌尿系症状,而主要表现为腰部肿物。但仔细询问可以查出过去有泌尿系感染的病史。静脉肾盂造影显示患侧肾功能丧失,超声波检查可查出囊性肿物。应用抗生素及输血等治疗改进一般情况后,可以进行肾切除术。由于肾周围组织严重粘连及瘢痕化,一般的肾切除术有时会遇到很大困难而需化包膜下肾切除术。

2、肾周炎肾周炎(perinnephritis)又称肾周脓肿,在儿科虽不多见,但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的部位在肾周围的脂肪组织,多为单侧性。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由它处病灶通过血流、淋巴而达肾周围,尤以皮肤感染常为原发病灶,亦可由肾实质感染直接播及肾周围组织。症状轻征不一,重者起病即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腰痛及上腹痛,有时疼痛可牵及腹壁或下肢。病变刺激腰大肌,引起腰大肌痉挛而使髋关节屈曲,因而下肢不能伸直。血白细胞增高,而尿常规检查往往正常。当本病与肾盂炎同时存在时,还会有尿频及脓尿等症状。

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帮助较大、X线检查虽不能决定诊断,但有很大帮助。肾和腰大肌影像不清、脊柱向患侧弯曲,在呼吸时作肾盂造影可见肾脏固定不动。治疗主要为抗菌药物配合局部热敷或药敷及液体补充等,如有脓形成,经穿刺证实后可切开引流。


治疗

本病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控制感染、防止复发、支除诱因、纠正先天或后天尿路结构异常,防止肾功能损害。

1、一般治疗急性感染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减少细菌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女孩应注意外阴部清洁,积极治疗蛲虫。

2、抗菌疗法应早期积极应用抗菌物治疗。药物选择一般根据:①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而下尿路感染则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如呋喃类或磺胺;②尿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③肾损害少的药物。急性初次感染经以下药物治疗,症状多于2~3天内好转、菌尿消失。如治疗2~3天症状仍不见好转或菌尿持续存在,多表明细菌对该药可能耐药,应及早调整,必要时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1)磺胺药:因其对大多数大肠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尿中溶解度高,不易产生耐药性,价格便宜常为初次感染首选药物。常用制剂为磺胺甲基异恶唑(SME),多与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联合应用(即复方新诺明SMZco)。其剂量为50mg/(kg·d)分2次服。一般疗程为1~2周。为防止在尿中形成结晶应多饮水,肾功能不全时慎用。

(2)吡哌酸(pipemidicacid,PPA):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尿感,因其尿排出率高,疗效显著。适用于各种类型尿感。用量30~50mg/(kg·d),分3~4次口服。副作用少,可用轻度胃部不适。幼儿慎用。

(3)呋喃坦啶:抑菌范围广,对大肠杆菌效果显著,不易产生耐药性。剂量为8~10mg/(kg·d),分3次口服。易致胃肠反应,农宜在饭后服用。亦可配合TMP使用。对顽固性感染需3~4个月连接治疗时更宜选用呋喃坦啶。

(4)氟哌酸;为喹诺酮类全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阳性菌增色有较强抗菌作用。剂量5~10mg/(kg·d),分3~4次口服。因其抗菌作用较强,长期应用可导致菌群失调,使用时应注意。一般不用于幼儿。

(5)氨基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均为广谱抗生素,有较好抑菌作用,常用于尿感的治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虽有较好抑菌作用,但因其肾霉性较大,且对听力也有不良影响,使用时应慎重。

3、疗程问题急性感染时如所选用抗生素对细菌敏感,一般10天疗程可使绝大多数病人感染得到控制,如不伴发热者5天疗程可能已足够。痊愈后应定期随访年或更长。因为多数再发是再感染所致,因此不主张对所有病人均采用长程疗法。具体建议如下:①对不经常再发者,再发后按急性处理;②反复再发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可用SMZco、呋喃坦啶、吡哌酸或氟哌酸中的一种小剂量(治疗量的1/3~1/4)每晚睡前服用1次,疗程可持续3~6个月。对反复多次感染或肾实质已有不同损害者,疗程可处长至1~2年。为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可采用联合用药或轮替用药,即每种药物用2~3周后轮换使用,以提高疗效。

4、积极治疗尿路结构异常小儿尿路感染约半数可伴有各种诱因,特别在慢性或反复再发的尿感多同时伴有尿路结构异常,必须积极查找,尽早治疗,防止肾实质损害。

预防

1、每天清洗外阴,勤换内裤。不可用洗脚的水清洗外阴部。

2、婴儿每天大便后应清洗肛门;尿布清洗后要用开水烫,有条件的最好煮沸消毒。婴儿用的毛巾与脸盆应和大人的分开。

3、彻底治疗蛲虫症。

4、莫让小儿憋尿。因尿液在膀胱内时间过长,一方面容易使细菌繁殖;另一方面使膀胱长期充盈,会降低膀胱肌肉的收缩能力,而使尿液不易排空,两者都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

5、尽可能缩短小儿穿开档裤的时间。

6、发现小儿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

7、增强小儿抵抗力,减少各种感染机会。

相关疾病

高血压 腹泻 肺炎 肾功能衰竭 肾小球肾炎 肾病 多囊肾 贫血 败血症 中毒 尿路梗阻 肾结核 腰痛 性病 黄疸 腹胀 急性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 血尿 小儿尿路感染 水肿 菌血症 后尿道瓣膜 脓疱病 尿布疹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