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异常的不自主收缩,并引起关节运动,多为全身、对称性。其同义词为痉挛(spasm),若伴有意识丧失者则称为惊厥(convulsion)。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强直性(持续肌肉收缩)、阵挛性(断续肌肉收缩)和混合性(先后出现强直性和阵挛性肌肉收缩)。抽搐可起自肌肉、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障碍。
最新文章
症状
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及伴发症状:
1.抽搐的类型由于病因不同,抽搐的形式也不一样。
(1)全身性抽搐:为全身骨骼肌收缩,如癫痫大发作表现为强直-阵挛性抽搐;破伤风则是持续强直性抽搐。
(2)局限性抽搐:为躯体或颜面某一局部的连续性抽动。如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常表现为口角、眼睑、手或足等的反复抽搐;若抽搐自一处开始,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排列形式逐渐扩展,即自一侧拇指始,渐延及腕、臂、肩部,则为Jackson癫痫。而手足搐搦症则呈间歇性四肢(以上肢手部最显著)强直性肌痉挛,典型者呈“助产士”手。
2.抽搐伴随的症状临床上引起抽搐的疾病颇多,部分抽搐类型相似,故分析其伴随的症状,对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癫痫大发作常伴有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破伤风有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和肌肉剧烈疼痛;感染性疾病常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肿瘤常伴有颅内高压及局部脑功能障碍症状;心血管、肾脏病变、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均有相应的临床征象。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可概括为以下4类:
1.颅内疾病导致抽搐与惊厥
(1)脑先天性疾病:如脑穿通畸形、小头畸形、脑积水、胎儿感染、各种遗传性代谢病,以及母亲妊娠期药物毒性反应及放射线照射等,引起的获得性发育缺陷。
(2)颅脑外伤:颅脑产伤是新生儿或婴儿期抽搐的最常见病因。成人闭合性颅脑外伤的抽搐发生率为0.5%~5%,开放性损伤为20%~50%。绝大多数病例在外伤后2年内出现。
(4)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
(5)颅内肿瘤:常见于小脑幕上肿瘤,尤以少突胶质细胞瘤最多见(60%以上),其次为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各种转移瘤也可导致抽搐。
(6)脑部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Alzheimer病和Pick病等。
(7)中枢脱髓鞘疾病:如Schilder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2.颅外疾病导致抽搐与惊厥
(1)脑缺氧:如窒息、休克、急性大出血、一氧化碳中毒、吸入麻醉等。
(2)代谢内分泌疾病:
①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等。
②脂质代谢障碍,如脂质累积症。
④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水中毒、低血钾、低血镁、高碳酸血症等。
⑤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⑥维生素缺乏及依赖症,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症。
(3)中毒:
①药物: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戊四氮、樟脑)过量;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氯普噻吨等)剂量过大;突然停用抗惊厥药或中枢神经抑制药等。
②重金属中毒,如铅、汞中毒。
③食物、农药中毒及酒精戒断等。
(4)心血管疾病:如Adams-Stokes综合征、高血压脑病。
(5)过敏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偶可成为病因。
3.神经官能症癔症性抽搐。
4.高热常是婴幼儿抽搐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抽搐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异常,也可以是周围神经乃至效应器的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按异常电兴奋信号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1.大脑生理功能及结构异常正常情况下,发育完善的脑部神经元具有一定的自身稳定作用,其兴奋与抑制系统处于相对平衡。许多脑部或全身疾病破坏了这一平衡,导致神经元兴奋阈降低和过度同步化放电,因而引发抽搐。
(1)神经元兴奋阈降低:神经元的膜电位稳定取决于膜内外离子的极性分布和结构完整。颅内外许多疾病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膜电位的稳定,如低钠血症、高钾血症直接引起膜电位降低(神经元兴奋阈降低),使神经元自动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缺血、缺氧、低血糖、低血镁及洋地黄中毒等影响能量代谢,或高热使氧、葡萄糖、三磷腺苷过度消耗,均可导致膜电位下降;此外,脑部感染或颅外感染的毒素直接损伤神经元膜而使其通透性增高、低血钙使细胞对钠离子通透性增高,均可使细胞外钠内流而致神经元自动去极化。
(2)脑神经元及其周围结构受损:各种脑器质性病变(如出血、肿瘤、挫裂伤、脑炎、脑脓肿等)可以导致神经元稀疏,膜结构受损,树突变形,胶质细胞增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钾离子流失,从而使神经元膜难以维持相对稳定的极化状态,易形成自发性、长期的电位波动。
(3)神经递质改变:当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如有机磷中毒时,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致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积聚过多,即可发生抽搐。反之,抑制性神经递质过少,如维生素B6缺乏时,谷氨酸脱羧酶的辅酶缺乏,影响谷氨酸脱羧转化为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生成;再如肝性脑病早期,因脑组织对氨的解毒需要谷氨酸,致使γ-氨基丁酸合成的前体谷氨酸减少,其结果均导致抽搐。
(4)精神因素:精神创伤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出现一时性紊乱,失去对皮质下中枢的调节和抑制,引发抽搐。如癔症性抽搐。
(5)遗传因素:高热惊厥和特发性癫痫大发作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这些提示遗传因素在抽搐发生中的作用,即遗传性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2.非大脑功能障碍主要是脊髓的运动或周围神经。如破伤风杆菌外毒素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脊髓、脑干的下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导致持续性肌强直性抽搐。士的宁中毒引起脊髓前角细胞兴奋过度,发生类似破伤风样抽搐。
低血钙或碱中毒除了使神经元膜通透性增高外,常由于周围神经和肌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而兴奋性升高,引起手足搐搦。
此外,颅后凹、小脑等部位的肿瘤或小脑扁桃体疝影响了脑干功能,可出现间歇性去皮质强直。
检查
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提供的线索选择实验室检查的项目。除了血尿粪常规外,有血液生化(血糖、电解质等),血气分析,心、肝、肾功能测定及内分泌等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中枢感染伴发抽搐的病因学诊断。
1.内科方面当临床提示抽搐是全身疾病引起时,应根据提供的线索选择相应的检查。包括毒物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超等。
2.神经系统方面一旦怀疑神经系统病变,应根据临床提示的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检查。
疑为癫痫大发作,可选择脑电图、SPECT扫描和PET扫描。
颅内占位性病变可通过头颅X线摄片、脑CT和MRI检查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脑血管病变可选择脑血管功能检测仪、经颅多普勒以及造影(气脑、脑室、脑血管造影)。
脊髓或周围神经伴发抽搐可选用肌电图、椎管造影辅助诊断。
体感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对脑、脊髓或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鉴别
抽搐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严重的临床征象,或是某些疾病(癫痫、高热惊厥、低钙血症等)的主要表现。应综合分析,才能明确其发生原因。
1.明确抽搐性质,分析抽搐病因
(1)抽搐的类型。
(2)抽搐伴随的症状。
(3)既往史:既往史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反复发作常提示癫痫,而外伤、感染以及内脏器官的疾病情况,有助于发现抽搐的原发病。
2.体格检查引起抽搐的病因很多,常涉及临床各科,因此详细的体格检查十分重要。通常重点是内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
(1)内科检查:几乎各重要内脏器官的疾病均可引起抽搐,故必须按系统进行检查。如心源性抽搐可有心音及脉搏消失,血压下降或测不到,或心律失常;肾性抽搐则存在尿毒症的临床征象;肝性脑病引起的抽搐常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低钙血症的常见体征有Chvostek征和Trousseau征阳性。
(2)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许多疾病可引起抽搐,通过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判断引起抽搐的病变部位。当存在局灶体征,如偏瘫、偏盲、失语等时,对脑损害的定位更有价值。
精神状态的检查,对功能性抽搐的确定有参考价值。
并发症
所致并发症主要取决于病因,如脑炎、脑膜炎可能导致硬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瘫痪、智力低下和癫痫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可能导致脑性瘫痪、发育落后和癫痫等;热性惊厥仅有7%可能发展为癫痫;而电解质紊乱所致惊厥则大多预后良好,很少出现并发症。
治疗
(一)治疗
主要是急诊对症处理,防止外伤;其次是积极确诊并治疗病因。
惊厥患者的一般处理原则是:
1.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分泌物或呕吐物进入气管发生窒息。应防止病人咬伤舌头,可用纱布将压舌板裹好放入患者一侧上下牙之间,或使用开口器。另外,须防止跌伤。
2.针刺疗法,发作时可针刺人中、涌泉。
3.地西泮(安定)10mg缓慢静脉注射;或可用10%水合氯醛溶液20~30ml灌肠。
(二)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
1.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来预防。例如癫痫病人需按医嘱服药,如果突然停药,即使是1天~2天,都会导致癫痫抽筋的发作。又如小儿高热易抽筋,及时退热可预防抽筋;破伤风病可引起抽筋,所以要打破伤风疫苗预防破伤风病;狂犬病会引起抽筋,预防狗咬伤很重要,万一被狗咬伤,要立即到医院诊治;对患狂犬病的家畜应立即杀死;缺钙会引起抽筋,所以小孩要补足钙(多吃含钙食物,必要时服葡萄糖酸钙、钙片等),同时要多晒太阳,服食鱼肝油等。
2.预防腓肠肌抽筋,要在剧烈运动前或游泳前做足准备运动、热身运动。为防止晚上睡觉时该处抽筋,白天勿过度疲劳,晚上勿使腿部受凉。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 癫痫 多发性硬化 脑炎 脑栓塞 脑血管病 脑膜炎 偏瘫 脑寄生虫病 失语症 脑动脉硬化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高血压脑病 结节性硬化症 肝硬化 肝性脑病 低钠血症 高钾血症 高钠血症 尿毒症 脑脓肿 水中毒 脑外伤 脑膜瘤 脑血管畸形 脑积水 惊厥 苯丙酮尿症 脑肿瘤 性病 疼痛 破伤风 麻醉 一氧化碳中毒 休克 半乳糖血症 汞中毒 磷中毒 农药中毒 血尿 低血糖 士的宁中毒 叶酸缺乏症 胶质细胞瘤 颅内肿瘤 脑血栓形成 积聚 静脉血栓形成 星形细胞瘤 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