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旋转不良

小儿肠旋转不良
小儿肠旋转不良是指胚胎期肠管以及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

别名: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就诊科室:内科 儿科 消化内科 儿科综合 

医生指导:小儿肠旋转不良常见问题 >>

介绍

小儿肠旋转不良是指胚胎期肠管以及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管位置发生变异及肠系膜附着不全,易引起肠梗阻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是小肠旋转及固定异常是宫内小肠发育过程受扰而致的解剖学异常,并可威胁生命。大多在婴儿及儿童期出现症状。出生后可引起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多发于新生儿期(占74%),是造成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均应早期手术治疗。

最新文章

小儿肠旋转不良是什么?

小儿肠旋转不良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小儿肠旋转不良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小儿肠旋转不良应该如何预防?

小儿肠旋转不良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肠旋转不良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小儿肠旋转不良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肠旋转不良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更多文章>>

症状

新生儿突发胆汁性呕吐,呕吐尚与十二指肠折叠成角及腹膜束带压迫导致十二指肠梗阻有关。肠梗阻、败血症、出血性颅高压也可引起胆汁性呕吐,需快速做出鉴别诊断。除了胆汁性呕吐,患儿可有腹胀脱水、激惹等。绞窄性肠梗阻患儿则有意识淡漠、感染性休克表现。

其他临床表现包括:腹壁潮红、腹膜炎、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以及由肠黏膜局部缺血所至肠道出血和黑便。

中肠扭转也可出现间歇性的症状,主要见于年长患儿。包括慢性腹痛、间歇性呕吐(有时为非胆汁性)、厌食、体重下降、生长发育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腹泻等。肠部分扭转者肠系膜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可致营养素吸收障碍、肠腔内蛋白质丢失。动脉供血不足致黏液缺血,出现黑便。


病因

在胚胎期肠发育过程中,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按逆时钟方向从左向右旋转。正常旋转完成后,升、降结肠由结肠系膜附着于后腹壁,盲肠降至右髂窝,小肠系膜从Treitz韧带开始,由左上方斜向右下方,附着于后腹壁。如果肠旋转异常或中止于任何阶段均可造成肠旋转不良。当肠管旋转不全,盲肠位于上腹或左腹,附着于右后腹壁至盲肠的宽广腹膜索带可压迫十二指肠第二部引起梗阻;也可因位于十二指肠前的盲肠直接压迫所致。另外,由于小肠系膜不是从左上至右下附着于后腹壁,而是凭借狭窄的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悬挂于后腹壁,小肠活动度大,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发生扭转。剧度扭转造成肠系膜血循障碍,可引起小肠的广泛坏死。


检查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血液检查:外周血可有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生化检查可有代谢性酸中毒等。

二、大便检查:呈现潜血阳性。

三、腹部平片:每个有胆汁性呕吐的新生儿都应立即接受影像学检查,通常为前后直立位及侧卧位腹部平片。中肠扭转影像学表现有:胃出口梗阻,可见扩张的胃泡,远端气体减少;典型的双泡征提示十二指肠梗阻

四、上消化道造影:肠扭转最典型表现是十二指肠第2、3段出现“鸟嘴样”改变;十二指肠部分梗阻则可呈“螺旋样”改变。需要指出,怀疑急性肠扭转时不宜行此检查。腹部平片中未能显示的充满液体的扩张肠段也可使十二指肠空肠连接部下移,造成旋转不良假象,此时可经肛门注入造影剂,以确定回盲部位置。


鉴别

应先与先天性肠狭窄、肠闭锁、环形胰进行鉴别诊断,通过以上影像学检查可助鉴别,若为急症中肠扭转,尚应与肠梗阻败血症、出血性颅高压相鉴别,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1.合并症中肠不旋转或旋转不全往往是先天性膈疝和腹壁缺损——脐膨出、腹裂的重要合并症。有报道称:30%~62%旋转不良患儿有伴发畸形,大多为消化道畸形。1/2十二指肠闭锁病儿、1/3空回肠闭锁病人伴有肠旋转不良,原因之一是宫内肠扭转使肠系膜血供受阻,导致肠闭锁。其他畸形包括:美克尔憩室、十二指肠瓣膜或狭窄、巨结肠、肛门闭锁、食道闭锁合并食管气管瘘、先天性短肠、胆道闭锁、先天性心脏病、内脏反位、肠系膜囊肿和梨状腹综合征,有报道发现家族性肠旋转不良伴发颜面或肢体异常,提示该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2.本病症可发生脱水、酸中毒、感染性休克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如间歇性出现症状可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


治疗

肠扭转肠梗阻患儿需急诊手术,首先应立即予静脉补液,同时置胃肠减压管、Foley导尿管,血液交叉配型,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时间是能否保留小肠的关键。

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肠旋转不良,但无临床症状,不必急诊手术。但新生儿应尽早手术;有间歇性症状的大龄儿可行择期手术。

手术采用经典的Ladds术式,须遵循以下6个原则:

1.探查进腹后,立即将全部肠管托出腹腔,探查是否存在肠扭转或造成肠梗阻的其他原因,辨识回盲部位置。肠扭转时,腹腔内浑浊腹水提示可能已存在细菌污染,脓性渗出见于缺血性肠坏死;如淋巴回流受阻则出现乳糜样腹水,应常规作腹水培养。

2.扭转复位大多数情况下,肠扭转呈顺时针方向,应行逆时针旋转复位,也就是“把时针往后拨”。复位后,小肠可能已有充血、水肿及局部坏死,此时可用温水热敷一会儿,观察肠管血运情况。若已存在肠坏死,应行肠切除与造瘘。为了尽可能多地保留小肠,对一些暂时无法判断的可疑肠段,应旷置观察24~36h,再次手术决定是否切除。

3.束带松解束带可压迫十二指肠造成反复梗阻,必须松解,通常松解至十二指肠上方的肝门,下方至十二指肠空肠连接部。

4.加宽肠系膜基底部松解十二指肠内侧部分的束带,可进一步增加十二指肠和升结肠间距离,最大限度地扩大肠系膜基底部,以减少肠扭转机会。但并不强调回盲部和十二指肠复位至正常解剖位置。

5.解除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粘连处可形成“螺旋样”结构。

6.顺行切除阑尾Ladds术后,回盲部最终位于左侧腹,若将来发生阑尾炎,诊断具有困难,故应顺便切除阑尾。小肠放回右侧腹腔,而结肠放在左侧腹。

预防

预防措施同其他出生缺陷性疾病。出生缺陷是影响婴儿和儿童健康的重要原因,影响出生人口的素质。为此,各地组成多科多院协作体系,为降低和扭转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1.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2.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相关疾病

腹泻 腹痛 肺炎 乙肝 艾滋病 肝病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阑尾炎 肠梗阻 肠粘连 腹膜炎 短肠综合征 脐疝 先天性肠狭窄 宫颈炎 早产 梅毒 疼痛 便血 腹水 腹胀 下消 代谢性酸中毒 水肿 盲肠扭转 十二指肠旁疝 脱水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