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虚寒

小肠虚寒
小肠虚寒指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的病变,临床表现多兼见脾虚证候,如小腹时...

就诊科室:内科 中医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小肠虚寒常见问题 >>

介绍

小肠虚寒指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的病变,临床表现多兼见脾虚证候,如小腹时常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最新文章

小肠虚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肠虚寒是什么?

小肠虚寒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小肠虚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小肠虚寒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小肠虚寒应该如何预防?

小肠虚寒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小腹腔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时作时止,多因劳累而加重。肠鸣溏泻,迁延反复,饮食减少,或食后脘闷,小便频数不爽,或清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

小肠虚寒证因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损伤阳气,阴寒内盛,小肠化物无权,清浊不分所致的小腹绵绵作痛,腹泻,小便频繁不爽等表现。

病因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证候,多由于饮食不节,生冷太过,或劳倦内伤,损伤脾胃,中气虚弱,脾阳亏虚,阴寒内盛,以致分清泌浊的功能发生障碍。证以本虚为主,正虚不足,内失温养。病位在小肠,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检查

一、及时进行腹部平片、腹部外形触诊、腹部叩诊音、尿常规、血常规、便常规等检查。

二、临床表现小腹腔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时作时止,多因劳累而加重。肠鸣溏泻,迁延反复,饮食减少,或食后脘闷,小便频数不爽,或清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

鉴别

胃阳虚证:阳气虚衰,胃失温熙,以胃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少脘痞,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症候。

寒滞肝脉证少腹牵引阴器坠痛冷胀,甚则阴囊阴茎短缩,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可伴见形寒肢冷,体态踡缩,舌质淡,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而弦。以少腹牵引阴器坠痛冷胀和寒象并见为临床特征。


并发症

腹痛腹泻,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腹痛,肠鸣,泄泻,喜热喜按,小便频数不利,或小肠因寒气滞而小腹疝痛,并常伴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由于阳虚不足,故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因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故二便异常;寒滞小肠,则肠鸣、疝痛。

治疗

治疗法则:温通小肠。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6克、党参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陈皮10克、砂仁5克、炒白术12克、生姜15克、大枣5枚。适用于小肠虚寒,腹痛欲呕之证。

(2)附子理中汤:熟附子9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8克。适用于小肠虚寒,腹痛隐隐之证。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呕多者,基本方(1)加制半夏10克;头痛者加川芎10克。腹痛重者,方(2)加重干姜;便溏甚加巴戟天6克;气虚重短气、乏力倦怠者加黄芪10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克。

(二)外敷药物

1.散寒通阳法外熨:葱白炒覆于小腹上,砂壶盛热汤熨之。

2.暖中散外掺:干姜、制厚朴、肉桂末各3克,掺撤纱布贴脐上。

3.温中散外敷:炮姜30克、制附子10克,研细为末,敷脐腹。炒葱、盐适量烫脐腹部。

(三)饮食疗法

(1)板栗粥:板栗、糯米各100克,生姜10克,精盐5克。板栗去壳打成颗粒,与另三物同入砂锅,放1000毫升清水,小火煮至汤稠。本品适于脾胃虚弱腹痛腹泻

(2)党参鹌鹑:党参10克、山药10克、鹌鹑10只。鹌鹑宰杀洗净后,净锅置火放猪油,加姜、葱调味,再放鹌鹑,稍炒,放党参与山药和清水(约100毫升),灼至浓肉熟起锅。吃鹌鹑。适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者。

(3)山药鸡肫:鸡肫250克、鲜山药100克,鸡肫切成薄片,山药切片,锅置火上,

注入菜油,下姜丝,炒香后,下鸡肫山药同爆,熟后起锅。本品适用于脾胃虚寒,小肠虚寒证。

施治要点:

(一)泄泻、腹痛乃脾家受病,脾气虚弱,中阳不足,进而小肠功能受损而形成本

证,性属虚寒。治以温运补养为主,然“不通则痛”,还要酌加辛香温散之品如木香、砂仁、陈皮等,如香砂理中汤,即为此类也。

(二)本证虽为小肠虚寒,实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温暖火腑,用吴茱萸、肉桂、

川椒之类。而调理脾胃,则可用白术、干姜、附子之属,在临床上,通常互相结合使用,则可使腹痛,大便稀同时获愈。

预防

本病主要是寒凉刺激过重导致的情况,平时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有节,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注意避免受凉,避免冷热食物交替食用,以免损伤脾胃的功能情况。

相关疾病

头痛 腹泻 腹痛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