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大多数胃切除病人恢复较好,但胃切除后病人吸收不良、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常见,出现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postgastrectomymalabsorptionsyndrome)。
最新文章
症状
1.营养不良
小胃综合征,进食后不适使病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倾倒综合征和胃肠道吸收不良使病人消瘦和营养不良。
2.贫血
由于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质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由于胃切除后抗贫血因子缺乏,造成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腹泻
多因毕Ⅱ式吻合后胃排空过快,小肠蠕动增强,消化与吸收不良所致。另外食物和胆汁、胰液不能很好地混合,丧失了胰液分解脂肪和胆盐的乳化脂肪作用,影响脂肪吸收,导致脂肪泻。
4.骨病
发生在术后5~10年后,以骨质软化为多见,严重者可致骨质疏松。主要症状有骨骼疼痛,下肢无力,容易骨折等。毕Ⅱ式术后食物不再经过十二指肠,钙吸收减少。脂肪吸收不良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
病因
胃切除后影响消化道吸收的病因:
1.胃技能受损与胃排空加快。
2.餐后胆胰分泌不同步。
3.胃切除后小肠腔内若干因素改变可以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因贫血而使血中血红蛋白的总量降低。
(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①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测定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②右旋木糖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③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2.其他检查
可作上消化道钡餐、钡灌肠及消化道内镜检查。
鉴别
1.慢性肝胆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内外胆管梗阻等,可因胆盐的缺乏,使脂肪不能乳化及转运,故可导致脂肪泻。
2.小肠疾病
小肠切除过多(如小肠被切除全长的75%以上或仅剩余120厘米时,称为短肠综合征),胃结肠瘘或胃回肠瘘都可因小肠的吸收面积减少,或食物不经过小肠或空肠而直达结肠,最终均可导致腹泻。
并发症
胃切除术后吸收不良,往往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消瘦、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治疗
1.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
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每片含阿莫西林250mg及克拉维酸125mg,使用1~2片,3次/d,能有效地控制需氧和厌氧菌群,并能纠正吸收不良。
②头孢拉啶:口服250mg,4次/d。
③甲硝唑(灭滴灵):250mg,3次/d。
(2)维生素补充:补充维生素Bl2、A、D、E、K。
(3)胰酶制剂补充纠正胰腺功能相对不足。
2.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输入襻综合征、胃空肠结肠瘘、胃回肠错位吻合、无特殊原因的胃切除后吸收不良药物治疗无效者。术式选择:
(1)BillrothⅡ改为BillrothⅠ,业已证明:BillrothⅡ改为BillrothⅠ后病人粪便脂肪丢失、维生素Bl2吸收不良和小肠腔内细菌孳生得到纠正。
(2)胃十二指肠之间顺蠕动、或逆蠕动间置一空肠段恢复胃十二指肠通道。实验证明间置空肠术后病人粪便脂肪排出量明显低于常规胃切除后胃十二指肠或胃空肠吻合;与常规胃切除后BillrothⅠ;BillrotnⅡ病人相比,胃切除后胃十二指肠之间间置空肠术后病人体重增加。
预防
选择合适的胃切除术对预防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尤其重要。
相关疾病
肝硬化 腹泻 慢性肝炎 骨质疏松 缺铁性贫血 短肠综合征 营养不良 疼痛 结肠瘘 盲襻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 骨折 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