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失

吐失
呕吐物中混有粪便。是由于胃肠阻滞,阴阳错乱,清浊混淆而出现。可见于肠梗阻等疾...

就诊科室:内科 中医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吐失常见问题 >>

介绍

呕吐物中混有粪便。是由于胃肠阻滞,阴阳错乱,清浊混淆而出现。可见于肠梗阻等疾患。出现粪样呕吐物是急性胰腺炎临床症状,急性胰腺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最新文章

吐失是什么?

吐失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吐失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吐失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吐失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吐失应该如何预防?

吐失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寒邪凝滞型本型多因感受寒邪,或食生冷,寒邪凝滞于肠,致肠气不通,腹痛急剧拒按、得温痛减,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舌质淡、苔白,脉沉紧。取足太阳、任脉经穴,用泻法。穴位;大肠俞关元足三里。

食积不化型本型多因食积不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积滞不化,肺气不通,致食物积壅滞于肠,则腹胀痛拒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甚至呕吐粪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取足太阳、任脉经穴,用泻法。穴位: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热结于肠型本型因外感热病,入里化热,久热伤津,燥屎内结,阻塞于肠道,则腹痛胀满拒按,身热喜冷,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取足阳明、任脉经穴,用泻法。穴位:大肠俞足三里。

蛔虫扰动型本型因蛔虫过多,聚于肠内,阻塞肠道,腑气不通,则腹痛难忍拒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腹部可见肠形、触有痞块,或周身出疹,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紧。取足太阳、足阳明经穴,用泻法。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


病因

是由于胃肠阻滞,阴阳错乱,清浊混淆而出现。

检查

本病即为现代医学所指的低位肠梗阻

1.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肠梗阻早期正常。梗阻时间较久,出现脱水征时,则可以发生血液浓缩与白细胞增高。白细胞增高并伴有左移时,表示肠绞窄存在。

2.血清电解质(K、Na、Cl-)、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气分析、尿素氮、血球压积的测定都很重要。用以判断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指导液体的输入。

3.血清无机磷、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及同工酶的测定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重要意义。许多实验证明,肠壁缺血、坏死时血中无机磷及肌酸激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十分重要。空肠与回肠气体充盈后,其X线的图像各有特点:空肠黏膜皱襞对系膜缘呈鱼骨状平行排列,其间隙规则犹如弹簧状;回肠黏膜皱襞消失,肠管的轮廓光滑;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

小肠梗阻的X线表现:梗阻以上肠管积气、积液与肠管扩张。梗阻后在肠腔内很快出现液面。梗阻时间越长,液面越多。低位梗阻液面更多。液面一般在梗阻5~6h后出现。立位检查可见到阶梯样长短不一的液平面。卧位检查时可见到胀气肠襻的分布情况,小肠居中央,结肠占据腹部外周。高位空肠梗阻时,胃内出现大量的气体和液体。低位小肠梗阻,则液平面较多。完全性梗阻时,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

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在腹部有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像。还可见个别膨胀固定肠襻呈“C”字形扩张或“咖啡豆征”。

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小肠与结肠都呈均匀的扩张,但肠管内的积气和液面较少。若系由腹膜炎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腹腔内有渗出性液体,肠管漂浮其中。肠管间距增宽,边缘模糊,空肠黏膜皱襞增粗。

2.B型超声检查腹内可形成软性包块,内可见肠腔声像蠕动,可见液体滞留。肠套叠可见同心圆肠腔声像,圆心强回声,纵面可见多层管壁结构。利用B型超声诊断肠梗阻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鉴别

暂无相关描述。

并发症

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性、原发性肌病(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内分泌病(粘液性水肿、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药物因素(如酚噻嗪类、三环类抗忧郁药、抗帕金森病药等)手术因素(如空回肠旁路术等)等。原发性肠假性梗阻只有在排除了上述可能引起继发性肠假性梗阻的病因后才能考虑。

治疗

中医治疗措施通常有中药(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理气开郁和活血化瘀)、有针刺等。

中药(1)热结腑实: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泻热通腑,荡涤积滞

方剂:生大黄10克、枳实10克、芒硝10克、厚朴10克。

(2)寒邪直中: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方剂;生大黄10克、熟附于10克、细辛3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芒硝20克。

(3)虫积阻结: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治法:驱虫消积。

方剂:雷丸6克、苦楝皮10克、黑丑10克、槟榔10克、皂角10克、木香12克、大腹皮10克、川椒5克、黄连10克。

(4)血淤气滞: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治法①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方剂:小茴香10克、血竭5克、延胡索10克、没药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官桂6克、赤芍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木香10克、香附10克。

治法②行气活血,通里攻下。

方剂:复方大承气汤:厚朴(15-20克)炒莱菔子(15-30克)枳壳(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黄(9-15克)芒硝(9-15克)。

治法③行气活血,逐水通下(适用于肠梗阻较重,腹胀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肠腔积液较多者。)

方剂:甘遂通结汤:甘遂末0.6-1g(冲服),桃仁9g,木香9g,生牛膝9g,川朴15g,赤芍15g,大黄10-24g。

[禁忌]本方药性峻烈,非体壮邪实者禁用。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蛔虫症。

2.有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史者,应注意腹部锻炼和及时治疗,以防肠黏连的发生。

3.老年体弱者,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相关疾病

腹痛 便秘 肠梗阻 腹股沟疝 肠套叠 股疝 疼痛 腹胀 积滞 虫积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