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食物变应性是指由于进食一种特殊食物后会反复发生症状,而此种食物已证明有免疫根据(对食物的IgE抗体)。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症状。
最新文章
症状
排除食物法即在基本的食谱中排除了怀疑能引起症状的食物,或采用一种由相对无变应性食物所组成的食谱。通常引起变应性的食物有牛奶,鸡蛋,贝壳,果仁,小麦,花生,大豆以及所有含一种或多种上述成分的食品。食谱从开始就应排除大多数普通变应原以及所有可疑的食物。在开始的食谱中除了那些特定的饮食外,不能进食其他食物或液体。不宜去餐馆吃饭,因为病人(和医生)需知道每道菜肴的确切组成。
另外,需时常了解所用食物的纯度。如普通的黑麦面包包含着一些小麦粉。若所给的食谱在一周后无改善,则应改换食谱,如症状缓解,可在食谱中添加一种新的食物以大于通常量进食24小时以上或直至症状再复发。另一种方法是医生在场时,进食少量试验食物,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添加新食物后出现症状恶化或再发是对该食物有变应性的最好证明。此项证明需经核实,即从食谱中除去该食物数日重又加入,观察其效果。
病因
食物不耐受的原因很多,包括酶缺乏、食物中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和胃肠道屏障作用破坏等,使得人体不能充分消化食物大分子,导致一系列症状。
检查
1.抽血做食物耐受性检测
2.过敏源检测
鉴别
1.食物过敏。食物过敏(foodallergy)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foodallergy)或消化系统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ofdigestivesystem)、过敏性胃肠炎(allergicgastroenteritis)等,是由于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
2.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品而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
并发症
1.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anaphylaxis,anaphylacticshock)是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如异体血清)或药品(如青霉素、含碘造影剂)过敏而产生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反应。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2.致命性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3.胃肠道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正常体腔中只有少量液体,若体腔中体液积聚则称为积水。
治疗
除了排除肇事食物之外,没有特殊的治疗。排除性食谱既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治疗。若只与个别食物有关,则宜禁食。对一种或多种食物的敏感性可自发消失.口服脱敏(先是排除肇事食物一段时间,然后从小量开始,逐日增量)和舌下滴入食物提取液脱敏均未能证明有效。除非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急性全身反应,抗组胺药很少有价值。口服色甘酸钠在其他国家有明显效果,然而在美国仅获准在肥大细胞增多症使用口服剂。除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肠病外,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无指征。
预防
一旦发现了需要忌食的食物,不但要将其排除在食谱以外,并且要形成买食物前先看原料成分列表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另外,对某种食物不耐受,不等于再也不能吃了。要想再吃某种食物,应间隔至少1周。在“试吃”期间,应选择这种食物的一种简单制品,例如忌食奶制品,可以先吃活性酸奶,如果5天以上没有出现症状,再尝试牛奶,否则其他奶制品就不要进行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