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剧烈干呕、呕吐和致腹内压骤然增加的其他情况,造成胃的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和黏...

别名: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症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见问题 >>

介绍

剧烈干呕、呕吐和致腹内压骤然增加的其他情况,造成胃的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称为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我国对此综合征报道仍较少,近年来随纤维内镜的广泛使用,并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早期检查,国内外才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新文章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是由什么原...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应该做哪些...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治疗前的注...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是什么?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可以并发哪...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应该如何预防?

更多文章>>

症状

典型的病史为先有干呕或呕吐,随后呕血。与食管自发性破裂相比,心窝部疼痛极不明显,大多数病人仅表现为无痛性出血。因为是动脉出血,所以出血量较大,严重时可引起休克和死亡。但有的病例出血很少,甚至仅在呕吐物中含有血丝或仅有黑便而无呕血。


病因

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骤然升高是产生本病的最基本原因。Atkinson等用空气膨胀尸体的胃证明,当胃内压力达到13.3~20.0kPa(100~150mmHg)时便可致成黏膜撕裂。胃内压力增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剧烈干呕和呕吐。1981年中华内科杂志陈氏报道了北京地区17例全部与干呕和呕吐有关。Weaver等复习了1964~1968年在英文文献中发表的108例,发现呕吐引起撕裂有98例,占90.7%。Atkinson等在健康成年人身上试验,呕吐时胃内压力可升至16.0~21.2kPa(120~160mmHg),压力的高峰甚至可达26.6kPa(200mmHg),而胸内的食管内压一般仅6.6kPa(50mmHg)。在饱餐后充满食物的胃一般不能再耐受压力的升高、医源性干呕和呕吐、妊娠呕吐、食管炎、急性胃肠炎、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放置胃管、内镜检查、糖尿病中毒尿毒症等都是引起剧烈呕吐的原因。但剧烈的干呕和呕吐并非惟一的原因,引起胃内压力增加的任何情况均能致成黏膜撕裂。包括:剧烈咳嗽、用力排便、举重、分娩麻醉期间的严重呃逆、胸外按摩、喘息状态、癫痫发作、腹部钝性挫伤等。某些腹内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炎、肝硬化等往往与Mallory-Weiss综合征同时存在,这些疾病可能在其发病上起着促进作用,其中以食管裂孔疝最受重视。Atkinson认为在伴有食管裂孔疝的情况下,呕吐时胃食管交界处的压力大大增加,这可能是食管裂孔疝促成撕裂的主要原因。食管裂孔疝不但是Mallory-Weiss撕裂发生的诱因,而且还可以影响呕吐时产生黏膜裂伤的部位。Watts指出,安静时有食管裂孔疝的病人,撕裂多位于胃的贲门部,在不伴有裂孔疝的病人,撕裂多位于食管的远端,平时无裂孔疝而在呕吐时产生一过性裂孔疝的病人,撕裂则骑跨于食管与胃交界处。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本病合并大出血时,血中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总量降低。

2.其他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最有效手段,列为首选,胃镜应在出血24小时内或在出血即时进行。胃镜下可见食管与胃交界处或食管远端、贲门黏膜的纵行撕裂,撕裂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裂伤一般长3~20mm,宽2~3mm。胃镜下可将裂伤出血分为5类:①活动性动脉性喷血;②活动性血管渗血;③可见血管显露;④裂伤处黏附有新鲜血痂;⑤单纯性裂伤。

(2)钡剂检查对该病诊断价值较小,仅少数表现在食管壁和胃内钡剂填充,检出率较低。

(3)动脉造影可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至胃左动脉,观察胃左动脉及其食管支动脉,活动性出血者可见造影剂外溢现象,且出血速度须达到0.5ml/min以上。


鉴别

需与自发性食管破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相鉴别。

并发症

典型病人常先有剧烈干呕和呕吐,继而出现呕血或黑变,有时可伴轻微腹痛,出血量大时可有失血性休克

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每小时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时引起窒息。定期复查血常规,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尤其是老年患者。出血时给予禁食,出血停止后24小时可以进食流质。必要时可以放置胃管抽出胃内容物,避免饱餐的胃加剧撕裂。

(1)积极补充血容量保证充足的静脉通道,必要时输血,需保持血细胞比容(Hct)在30%以上,血红蛋白浓度在70g/L以上。但应避免输血及输液量过多引起急性肺水肿或再出血。

(2)药物止血,抑制胃酸分泌只有当胃内pH>6.0以上时,才能有效的形成血小板聚集及血液凝固,所以须快速提升胃内pH,通常静脉给予制酸剂,H2受体阻滞药(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后者。加强黏膜保护,可口服硫糖铝、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复方谷氨酰胺(麦滋林)等;静脉使用止血类药物: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血凝酶(立止血)、垂体加压素等;口服止血药物:0.8%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凝血酶等。

(3)止呕呕吐剧烈者可以给予止呕药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吗丁林,莫沙比利等药物。大多数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2.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内镜技术在消化道出血紧急止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出血量大,活动性出血或内镜发现有近期出血的患者都应进行内镜止血治疗。

(1)局部喷洒止血术其机制是利用局部喷洒药物收缩血管或在创面形成收敛膜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主要用于活动性渗出性出血,尤其适用于撕裂较表浅者。

(2)注射止血术其机制是通过向撕裂边缘或出血点注射药物,以压迫、收缩血管或通过局部凝血作用达到止血目的。

(3)金属钛夹止血术该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一种有效的内镜止血术。其基本方法是在内镜直视下,利用金属止血夹,直接将出血血管或撕裂的黏膜夹持住,起到机械压迫止血及缝合作用,能达到立即止血及预防再出血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有活动性及再出血迹象的撕裂患者。该方法止血率高,安全,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仅个别报道有穿孔发生。钛夹通常在1~3周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4)微波止血术微波治疗可使组织中的极性离子在瞬间发生局部高速震荡,从而产生高温,使蛋白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在内镜下将微波电极紧贴出血处行固化治疗,选择功率为30~50W,通电时间5~8秒,辐射后病变处出现白色凝固斑或呈棕黑色,可多点辐射,直到出血停止。

(5)其他电凝止血术,该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凝固,从而止血。方法与微波止血术相似。电凝止血术疗效可达80%~90%,其并发症主要有穿孔和出血,在操作时电凝强度不能过高,通电时间不能太长,术后给予口服肠道抗生素、止血药及黏膜保护剂等,24小时内禁食。其他还有热探头止血术、激光光凝治疗等,其基本原理均为使局部产生高温,达到组织凝固止血目的。

3.动脉栓塞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行动脉栓塞治疗,食管贲门部主要由胃左动脉供血,可栓塞胃左动脉或其食管支。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将导管插至胃左动脉,先进行常规血管造影,观察胃左动脉及其食管支的情况,如发现造影剂外溢,则确诊血管破裂出血,使用1mm×1mm×1mm大小的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止血,然后再行造影观察栓塞效果。吸收性明胶海绵约2周内吸收。该方法止血迅速可靠,但需要有经验的介入医师操作。

4.手术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或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行紧急手术治疗,结扎出血的血管。


预防

剧烈咳嗽、用力排便、举重、分娩、喘息状态、癫痫发作等等引起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骤然升高是产生本病的基本原因。因此预防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骤然升高是关键。

相关疾病

高血压 癫痫 胃炎 肝硬化 腹痛 急性胰腺炎 糖尿病 咳嗽 肺水肿 尿毒症 中毒 动脉栓塞 分娩 疼痛 麻醉 休克 呃逆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胃肠炎 干呕 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穿孔 食管裂孔疝 消化性溃疡 妊娠呕吐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