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新生儿心肌炎是在新生儿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心肌纤维变性溶解和坏死,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较难早期发现,而易延误治疗,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最新文章
症状
心肌炎的表现轻重悬殊很大,轻者没有任何不适,甚至临床检查时也很难查出。
1.新生患儿表现为反应较差,阵发性面部发绀或苍白,出汗多,吃奶差,四肢发凉。
2.年龄大的患儿表现为身体乏力、头晕、心慌、胸闷、腹痛、出冷汗等,大多患儿在发病的同时或者在发病4个星期以内有过发热或者有过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感染史。
3.医生在检查时可以发现小儿精神萎靡不振,心跳无力、心跳不整齐,严重时心跳停止,血压下降或者没有血压等。
病因
1.病毒感染
最为常见的是各种病毒感染,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30多种病毒可以引起心肌炎。其中最多见的是柯萨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其次为其他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疱疹病毒、星状病毒、轮状病毒等,近年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也可以导致心肌炎。
2.细菌感染
各种细菌感染可以发生心肌炎,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严重败血症、休克,和外科常见的长疮化脓等。这些细菌感染到人体后在血液中生长繁殖然后放出各种毒素,毒素的毒性很大可以损伤大脑、肾脏、肺、心脏、肝脏等器官,从而发生各种脏器受损。
3.各种中毒
例如:农药中毒、医药中毒、蛇毒、蜂毒、吃野菌中毒等。
4.各种结缔组织疾病
例如:风湿热、红斑狼疮。
5.肿瘤侵犯到心肌。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清心肌酶检查可见GOTLDH、CPK等升高,尤其以LDH同工酶LDH1及CPK同工酶CPK-MB升高意义大。
(2)病毒学检查抗体检查较易进行早期查病毒IgM有助于诊断。
(3)心肌活检确诊靠心肌活检病毒分离。
2.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脏可扩大,透视下心搏减弱,肺纹理增多如有心力衰竭,X线可有肺水肿表现。
(2)心电图心电图主要表现ⅠⅡ、aVFV5、V6等导联ST段下降T波低平、倒置、双向严重者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并伴有深Q波,似成人心肌梗死的图形,说明有严重的心肌损害,可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期前收缩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房室窦房束支传导阻滞等。
(3)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脏扩大搏动减弱及心功能减退等。
鉴别
应与新生儿肺炎、心内膜下弹力纤维增生症、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的肥厚性心肌病、心型糖原贮积病、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相鉴别。
并发症
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抗病毒药物疗效不好。治疗目的主要是保护心肌,纠正缺氧、心衰,抗心律失常等支持疗法。
1.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有抗自由基、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静脉推注还有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作用。剂量100~200mg/kg,1次/d,静滴或静注,1个月为1疗程。泛癸利酮(辅酶Q10)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肌内注射2.5~5mg,1次/d,或口服5mg,2次/d。维生素E清除自由基、抗氧化,50~100mg,2~3次/d,口服。
2.改善心肌代谢药物二磷酸果糖100~250mg/kg,1次/d,静脉点滴,肾功能衰竭及对磷过敏者禁用。其他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三磷腺苷、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等。
3.免疫抑制药主要指激素治疗,目前有争议。有人认为病毒感染早期,激素可抑制干扰素合成,促进病毒扩散;但也有人认为激素抑制抗原抗体作用,减少过敏反应,利于局部炎症和水肿的消除。目前国内仅用于重症患儿,如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者。
4.对症处理有心力衰竭给强心药物,有心律失常给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预防
对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暴发流行的预防,对优生优育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十分重要,应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保护孕妇免受感染。对婴儿室及母婴同室病房应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发生流行时,患儿应隔离2周,接触者检疫。对易感新生儿给予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每次0.2ml/kg。目前,有关预防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基因疫苗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应积极防止产伤、窒息、寒冷及高热等。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肌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心包炎 窦房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心房扑动 房室传导阻滞 脑膜炎 腹泻 糖尿病 咳嗽 肺水肿 肾功能衰竭 中毒 巨大胎儿 小儿心肌炎 新生儿肺炎 惊厥 水痘 性病 黄疸 风疹 充血性心力衰竭 柯萨奇病毒感染 肝大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昏迷 糖原贮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