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既往无心脏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首次发生的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在围生期首次出现,可能使无心脏病的妊娠末期或产后(通常2~20周)女性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可有心室扩大,附壁血栓。本病的特点之一是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的出现几率较高。有人认为,本病由于妊娠、分娩使原有隐匿的心肌病显现出临床症状,故也有人将之归入原发性心肌病的范畴。本病多发生在30岁左右的经产妇。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安静、增加营养、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十分重要。
最新文章
症状
围生期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无心脏病的妊娠末期或产后(通常2~20周)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者。
病因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组多因素疾病,其病因迄今未明。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机体自身免疫因素有关,多胎、多产、高血压、营养不良、贫血等均被认为与围生期心肌病的发生有关。也有人把剖宫产术、慢性高血压、先兆子痫视为发生围生期心肌病的危险因素。
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白细胞多无变化,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可有轻度异常,偶见低蛋白血症。
1.心电图检查
可有多种心电图异常,但多为非特异性,如左心室肥大,ST-T改变,低电压,有时可见病理性Q波及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2.X线检查
心脏普遍性增大,以左心室为主,心脏搏动减弱,常有肺淤血,可伴肺间质或实质水肿及少量胸腔积液,合并肺栓塞时胸片有相应改变。
3.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脏四腔均增大,尤以左心室增大为着,左心室流出道增宽,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变小,有时可见附壁血栓及少至中量心包积液,因心腔扩张,瓣膜相对性关闭不全可有轻度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
4.心导管检查
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房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减低。
5.心内膜心肌活检
必要时特别是高度怀疑有心肌炎时,可做心内膜心肌活检,但需在病程早期进行才易得到阳性结果。
鉴别
1.高血压性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血压多正常,但在血压增高时则需要鉴别。PPCM血压增高程度不大,血压升高时间短暂,随病情好转血压多趋于正常。妊娠前无原发性高血压史,妊娠期动态观察血压有助于两者鉴别。
2.贫血性心脏病妊娠期多有轻度贫血,如合并营养不良或寄生虫感染时应与贫血性心脏病鉴别。后者贫血时间长,程度重,血红蛋白多在60g/L以下,心脏扩大不明显,贫血纠正后症状即会好转。围生期心肌病贫血程度较轻,血红蛋白多在80g/L以上,但心脏增大显著。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两者均可发生在妊娠后期,有营养不良特别伴有显著性贫血者、双胎或多胎者易发生。
并发症
1.动脉栓塞: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多达40%,主要是肾动脉栓塞和肺动脉栓塞,有的患者以栓塞为首发症状。
2.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还可见束支传导阻滞,房颤等。
治疗
安静、增加营养、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十分重要。针对心力衰竭,可使用洋地黄、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对有栓塞的病例应使用抗凝剂。
1.充血性心衰
对洋地黄反应较好,快速使用可使心衰很快得到控制。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2.心律失常
参见心律失常治疗。
预防
1.加强妊娠期和围生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妊娠中毒症,预防产褥期或产后各种感染。
2.再度妊娠可引起复发,间歇性肾盂肾炎、不良饮食习惯、过度体力消耗以及洋地黄使用不当也可致复发。应避免和去除上述因素。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脏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包积液 室性早搏 病毒性心肌炎 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速 房性早搏 三尖瓣关闭不全 扩张型心肌病 头痛 偏瘫 腹痛 咳嗽 肺栓塞 贫血 中毒 胸腔积液 动脉栓塞 妊高征 分娩 流产 营养不良 麻醉 休克 急性心力衰竭 咯血 肝大 难治性心力衰竭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室性期前收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房颤动 右束支传导阻滞 原发性高血压 昏迷 脑梗死 水肿 药物过敏 多胎妊娠 双胎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