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念珠菌属各菌种(Candidaspecies)可引起多种临床综合征,统称为念珠菌病,通常按受累的部位分类。一般说来,最常见的两种综合征为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例如口咽念珠菌病或鹅口疮,食管炎和阴道炎)和侵袭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例如念珠菌血症,慢性播散性或肝脾念珠菌病,心内膜炎和内眼炎)。在大多数患者中,念珠菌病为机会感染性疾病。
最新文章
症状
1.黏膜皮肤念珠菌病鹅口疮或口咽念珠菌病的表现为舌部、颊黏膜、腭部或其他口腔黏膜表面,呈现奶油白色的凝乳状渗出性斑片。这些斑片实际是假膜,拭除假膜可见出血并感疼痛的鲜肉状红斑。牙列参差不齐可为其诱因,而红斑则可为病变的惟一标志。急性或慢性口角炎症反应性唇损害(cheilosis)和萎缩性病变,均非口咽念珠菌病的常见表现。念珠菌食管炎可因鹅口疮的扩延而引起,但约有1/3的食管炎患者可无鹅口疮,其典型表现为吞咽疼痛,咽下困难,或胸骨后疼痛,而出血者则罕见。在无任何已知诱因的情况下,出现鹅口疮或食管炎者,应高度怀疑为HIV感染。累及胃、大小肠黏膜的胃肠道念珠菌病,以癌肿患者为最常见,并为播散性感染的主要来源。累及温湿皮肤表面诸如腋窝、臀部、乳房下皱襞,以及腹股沟等处皮肤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褶烂(intertrigo),其外观表现不一,但多呈边缘清楚的红斑渗出性斑片,外周有小水疱或小脓疱似卫星状围绕。甲沟炎(paronychia)为指甲底部或沿其边缘痛、胀、红、肿的炎症,多由念珠菌属菌种致病,尤以糖尿病患者和从事双手长期浸泡水中的工作者为甚。虽然念珠菌属菌种可引起甲癣(onychomycosis),但此种使指(趾)甲慢性变形的感染,则以浅表皮肤真菌(superficialdermatophytes)类,如毛发癣菌属(Trichophtin)或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致病者最为常见。外阴阴道炎为妇女最常见的念珠菌属黏膜皮肤感染,尤以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接受抗生素治疗、糖尿病和HIV感染者为甚,致病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临床表现以浓稠奶油样阴道分泌物、阴唇红斑和奇痒为特征。男性龟头炎往往由性交而感染,通常表现为龟头部出现浅表性小水疱和渗出性斑片。念珠菌膀胱炎,膀胱镜检类似口腔鹅口疮,为膀胱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为罕见疾病,通常由持续存在异种基因组的毁容性念珠菌属(DisfiguringCandida)感染所致,累及皮肤、黏膜、毛发和指(趾)甲,主要见于T-细胞功能改变或内分泌病患者(例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肾上腺功能减退)。
2.深部器官念珠菌病严重或深部念珠菌属感染,存在多种诊断分类或命名,诸如念珠菌血症,播散性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侵袭性念珠菌病,内脏念珠菌病,以及指明特殊器官受累的命名,如肝脾念珠菌病和眼念珠菌病等。本章主要就两大分类进行论述:①念珠菌血症(candidemia),可有或无相关内脏器官受累;②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chronicdisseminatedcandidiasis),系指全身性多器官念珠菌病,并包括其他亚组例如内脏性、侵袭性和肝脾念珠菌病。
3.念珠菌血症念珠菌血症的定义为念珠菌属菌种血培养一次或多次阳性,可出现或不出现临床表现(例如发热或皮肤病变),且念珠菌属已先在除血流外的某部位定居或感染。近年来随着免疫受损宿主(例如癌症或烧伤患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采用侵袭性介入治疗,包括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细胞毒药物化疗,血液透析,以及最主要的尚有动、静脉插管和其他血管留置器安装的人数增加,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已明显升高。在许多医院,念珠菌属菌种血培养阳性已占最常见致病菌的1/3~1/5。既往“一过性念珠菌血症(transientcandidemia)”用于表达真菌血症的持续时间短(50%病例),偶尔并发心包炎。念珠菌属是真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因,对介入性心脏修复、静脉吸毒和长期中心静脉插管用于化疗、高能营养或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均应怀疑有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由于心瓣膜真菌性赘生物大而易碎,因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冠状动脉和外周大动脉较大的栓塞意外事件时有发生。
10.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念珠菌脑膜炎和大脑微小脓肿或大型脓肿,多合并存在播散性念珠菌病,且经常属于由频繁静脉吸毒或脑室分流感染所引起的并发症。以脑脊液细胞数增加(多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葡萄糖量减少,蛋白增高为典型表现;采用脑脊液湿片,革兰染色,或培养,能检出酵母菌型念珠菌者不到半数病例。
11.肌肉骨骼念珠菌病在中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表现为肌炎(脓肿),而在静脉吸毒者则表现为肋软骨炎、关节炎和骨髓炎(尤其好发于脊椎骨和椎间盘)。上述并发症可见于播散性念珠菌病的任何患者,无论患者的背景或感染的来源如何。
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的诊断,以临床表现和检出念珠菌为依据。念珠菌可采取从病变部刮取或拭取的标本制作氢氧化钾湿堆片,或涂片革兰染色,进行检查。见有大量的球状出芽酵母菌型和假菌丝,为特征性发现。怀疑有念珠菌食管炎的患者,则不仅应做内镜刷取标本检查,同时应做活检以进一步从组织病理学查找念珠菌侵袭黏膜的证据。由单纯疱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所引起的食管炎,与念珠菌食管炎的表现相似;而在同一患者,由一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者亦非罕见。怀疑念珠菌血症或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患者,应采用新的高度敏感系统之一,如溶解离心沉淀(lysiscentrifugation),双相培养基(biphasicmedia),或自动化非放射量计方法(automaticnon-radiometermethod,例如BACTFEC,Bact/Alert,或ESP)进行血液念珠菌培养。应连续2天,分别采血进行2次培养。过去10年来所积累的资料表明,单次念珠菌属菌种血培养阳性,应假定临床有明显念珠菌血症存在,值得抗真菌治疗。痰液、气管吸引液,伤口分泌物,或尿液培养,见有大量念珠菌属菌种生长者,可增加侵入血流的可能性,但不能证明已出现播散。由于播散性念珠病患者血培养阴性者可高达50%,故诊断往往必须以活检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真菌培养结果为依据。诊断措施尚应考虑包括头部、胸部、腹部CT扫描,超声心动图,胸腔穿刺,关节腔穿刺,腰椎穿刺,以及皮肤、肝、肾、心肌、骨骼、肌肉或肺活组织检查等各方面的多种方法。虽曾认为选择性组织标本定量或半定量培养,有助于预测播散性病变的发生,但缺乏支持这一观点的相关资料。念珠菌属抗原皮肤试验,有助于评估宿主的无变应性(anergy),但对诊断念珠菌病无意义。对用以检测血清念珠菌属抗体,循环念珠菌属抗原(例如,细胞壁甘露聚糖或细胞质烯醇酶)或代谢产物的可靠,简便,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试验,虽已大力进行研制,但关于这些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价值则始终存在分歧。由于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普遍存在,故不能仅凭血清学试验结果作为决定开始进行治疗的依据。基因型的分型方法,包括电泳染色体组分型(electrophoretickaryotyping),DNA探针,基因组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restrictiveendonucleaseanalysis),限制性断片至长度的多态性,和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均为鉴别念珠菌属菌种株的敏感方法,对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内感染念珠菌属菌种病原体的控制极有帮助。
病因
在已知的190多种念珠菌属的菌种中,白色念珠菌(C.albicans)为人类最常被检出的致病菌。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菌种尚有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格拉布勒他念珠菌(C.glabrata),克鲁斯念珠菌(C.krusei),假热带念珠菌(C.pseudotropicalis),鲁希特念珠菌(C.lusitaniae)和吉利蒙念珠菌(C.guilliermondii)等。念珠菌属真菌具有双态性特征:有以出芽方式繁殖的小球状酵母菌型(4~6μm大小)和以中间有紧密分隔酵母菌呈链状延伸的假菌丝(假菌丝体)型。在体液或组织中,出芽酵母菌型细胞和假菌丝片断两者均可见及。念珠菌属的微生物学实验室鉴定和菌种分类(speciation),以形态学特征和代谢试验的结果两者为依据。白色念珠菌所具有产生胚芽管(germtubes)的能力,可作为拟予确认的标志。采用念珠菌属CHROM-琼脂产色性培养基,有助于从单种培养标本(例如尿液或血液)识别多种不同酵母菌型念珠菌,并可迅速做出非白色念珠菌的结论。
检查
念珠菌可采取从病变部刮取或拭取的标本制作氢氧化钾湿堆片,或涂片革兰染色进行检查。见有大量的球状出芽酵母菌型和假菌丝,为特征性发现。怀疑有念珠菌食管炎的患者,则不仅应做内镜刷取标本检查,同时应做活检,以进一步从组织病理学查找念珠菌侵袭黏膜的证据。由单纯疱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所引起的食管炎,与念珠菌食管炎的表现相似;而在同一患者,由一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者亦非罕见。怀疑念珠菌血症或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患者,应采用新的高度敏感系统之一,如溶解离心沉淀(lysiscentrifugation),双相培养基(biphasicmedia),或自动化非放射量计方法(automaticnon-radiometermethod,例如BACTFEC,Bact/Alert,或ESP)进行血液念珠菌培养。应连续2天,分别采血进行2次培养。过去10年来所积累的资料表明,单次念珠菌属菌种血培养阳性,应假定临床有明显念珠菌血症存在,值得抗真菌治疗。痰液、气管吸引液、伤口分泌物或尿液培养,见有大量念珠菌属菌种生长者,可增加侵入血流的可能性,但不能证明已出现播散。由于播散性念珠病患者血培养阴性者可高达50%,故诊断往往必须以活检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真菌培养结果为依据。
组织病理:
1.皮肤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主要为真皮的慢性炎症或角层下海绵状脓疱形成,角层浅部存在少量分隔,分支菌丝约2~4µm直径,并有3~5µm卵圆形孢子,处于发芽期。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表皮示乳头状增生,在角层及角栓内有成团和散在的菌丝和孢子。真皮有慢性炎症性细胞浸润。念珠菌肉芽肿呈明显乳头瘤样增生及角化过度,有游走到表皮的炎性细胞,真皮内可见致密的淋巴样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深入至皮下,偶尔在真皮中可发现菌丝及孢子。
2.系统性念珠菌病真菌分布于实质细胞内,呈多发性脓肿,一般在肝、胃肠及肾中多见。镜下呈急性炎症反应,有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微脓肿,HE染色可见脓细胞间散布有浅色酵母样菌体,PAS及GMS染色可见呈薄壁的卵圆形孢子,3~6µm大小,有假菌丝。在白细胞减低患者的病变处无细胞反应,可伴出血凝固性坏死,少数病变内有肉芽肿反应,内含有真菌的孢子、菌丝的多形巨细胞。
鉴别
消化系念珠菌病应与食管炎、胃炎、肠炎等鉴别。念珠菌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应与结核性、细菌性以及其他真菌性感染鉴别。
(1)真菌学诊断:所有患者的确诊必须有真菌培养阳性的结果。标本直接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孢有诊断意义。如只见芽孢,特别是在痰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属于正常带菌。无临床意义。菌丝的存在表示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
(2)病理诊断:皮肤病变原发损害可出现类似脓疱疮或角质层下脓疱病,有时为海绵样变,角质层内只存在少量真菌,为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卵圆形孢子。念珠菌性肉芽肿呈明显乳头瘤样增生及角化过度,真皮内可见致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炎性浸润,可深入真皮直至皮下组织。在炎症细胞周围可见菌丝及孢子。内脏损害病理上可表现为广泛的由孢子及菌丝构成的块状物,炎症表现可以轻微。组织学检查可鉴定念珠菌,但不能确定菌种。
(3)血清学诊断:念珠菌孢壁主要由糖原、甘露聚糖等组成,后者水解后形成甘露糖,不断脱落形成代谢产物,利用ELISA或AB-ELISA法测定血清念珠菌多糖抗原对于部分系统性和播散性念珠菌病的诊断更及时、准确。
(4)临床诊断:临床表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同时存在诱发因素而查菌又阳性(指常规真菌检查)时,应考虑念珠菌病的可能,并作进一步检查。另外,成人出现鹅口疮标志着系深部念珠菌病的早期表现,不可忽视,并注意排查HIV感染等潜在疾病。
并发症
并发症多种多样,呼吸系统可并发肺炎,消化道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泌尿系统可并发肾衰等。由念珠菌代谢产物所致的变态反应称为念珠菌疹,常为无菌性成群水泡性损害,位于指间或身体其他部位,代谢产物引发的变态反应还可表现为湿疹、哮喘、胃炎等,甚至出现过敏性结肠综合征及远心性多形红斑。
治疗
念珠菌在一般情况下存在于人体而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或出现促使念珠菌生长繁殖条件时,则念珠菌可侵入组织而发病。因此,严格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应用,以维持人的正常免疫状态和避免菌群失调的出现是防止念珠菌病的重要条件。
预防
在已知医院内念珠菌血症发病率不断增高及其潜在严重性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和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应予减少血管内插管和监护装置的使用频率和留置时间,尤应注意为化疗或其他目的经手术植入的长期留置导管通路,同时,应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品种和疗程的持续时间,抗真菌药物现被普遍用于已住院的严重疾病患者,特别是颗粒细胞减少者,以预防念珠菌感染,虽然最常用的氟康唑对接受骨髓移植者的应用,较用于急性白血病更为有益,但对延长存活期尚无定论,而且,广泛或不加考虑地以口服咪唑类药物用作预防,并不能达到防止天然耐药致病性真菌(曲霉菌属菌种,毛霉菌目,镰孢霉属菌种,克鲁斯念珠菌和格拉布勒他念珠菌)感染的目的,并可能产生新的耐药菌株,且不符合价格-效益原则。
相关疾病
心肌炎 心内膜炎 心包炎 脑膜炎 胃炎 肠炎 糖尿病 关节炎 肺炎 流感 肺念珠菌病 肾盂肾炎 白血病 骨髓炎 烧伤 膀胱炎 甲沟炎 阴道炎 血液病 皮炎 单纯疱疹 肋软骨炎 白内障 失明 鹅口疮 性病 癣 褶烂 疼痛 菌血症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龟头炎 脓肿 视网膜病变 口角炎 全身性念珠菌病 医院内感染 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