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烹调综合征

小儿烹调综合征
烹调综合征(cooks syndrome)由 Kwork首次报道,吃中国食物...

别名:小儿吃中国食物后综合征,小儿谷氨酸摄入过量综合征,小儿美味综合征,小儿烹调综合症,小儿日本餐馆综合征,小儿中国餐馆综合征,小儿中国头痛

就诊科室:内科 儿科 其他科室 心血管内科 儿科综合 急诊科 

医生指导:小儿烹调综合征常见问题 >>

介绍

烹调综合征(cookssyndrome)由Kwork首次报道,吃中国食物后,发生一组复合症状——面、颈、上胸、背和手臂有“烧灼”、“压迫”、“绷紧”或“麻木”等感觉或全身倦怠感,伴有心悸的发作性症状,称之为中国餐馆综合征。其别名尚有美味综合征、中国头痛、吃中国食物后综合征、日本餐馆综合征等。以往亦有称谷氨酸摄入过量综合征。

最新文章

小儿烹调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烹调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小儿烹调综合征该怎样用药?

小儿烹调综合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小儿烹调综合征是什么原因

小儿烹调综合征的症状有什么

小儿烹调综合征该如何用药呢?

小儿烹调综合征会出现哪些症状

小儿烹调综合征是什么?

小儿烹调综合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更多文章>>

症状

患者每次进食中国餐或用中国传统方式烹调的膳食后10~45分钟出现症状,也有食后30分钟~1小时发病。每个患者症状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很多。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头部症状

如有头痛,可表现为猛击样、跳动样、钳子钳住样感、钝痛、带状头痛、见光头痛、颞部悸动性头痛、缩窄性头痛。流泪、眶周纤维性挛缩、眶痛,眶绷紧感,咬肌、颞肌绷紧感。面有冷汗、绷紧挺出麻木感、潮红、刺痛和温热感。颌部麻木感向项部放散。

2.项部症状

烧灼、刺痛或麻木感,向手臂、前胸和背部放射,项肌疼痛向两肩、肩胛和脊柱上段放射。

3.上肢感觉异常

如可见二、三头肌疼痛,肩胛带“模拟瘫痪”。

4.胸部症状

胸腋冷汗,胸骨下不适。心悸和窦性心动过速

5.其他症状

全身倦怠感,有时眩晕感、酩酊感和恶心,重度有一过性意识蒙眬以及剧烈头痛和呕吐。

病因

本病征病因未明,与吃中国食物有关。

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发现,必要时做心电图、脑电图、脑CT检查。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应用广泛。应用范围包括: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帮助诊断心律失常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诊断心脏扩大、肥厚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

鉴别

本病征既无发热,又无腹泻,而以神经系统症状突出,应综合病史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急性食物中毒、食物过敏相鉴别。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食物中变应原性的强弱和宿主的易感性有关。⒈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临床症状出现较快,可在进食后几分钟到1~2h。有时极微量就可引起十分严重的过敏症状。就症状出现的次序而言,最早出现的常是皮肤、黏膜症状。呼吸道症状如哮喘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但严重者常伴呼吸道症状,食物诱发的哮喘在婴儿比较多见,除吸入所致者外,一般均合并其他过敏症状。

并发症

可并发心悸和窦性心动过速、眩晕、一过性意识蒙?以及剧烈头痛和呕吐。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引起,也可发生在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在发热、血容量不足、贫血、甲亢、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低钾血症、心衰等其他心脏疾患时极易发生。

治疗

本病征属良性自限性疾病:病发多呈一过性,通常休息片刻或饮用少量茶水,一般于1~2小时内即可恢复,至多数小时即缓解,不需特殊治疗。

1.药物治疗

症状严重者可服镇静剂、镇痛剂。盐酸羟嗪可改善症状,尚未发现其他预防药物。

2.水电解质平衡

及时纠正机体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预防

预防“美味综合征”的关键是防止暴饮暴食,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要教育他们,美味佳肴不可一次吃得过多、过饱,特别要控制海鲜、肉、鱼等高蛋白食物在短时间内的过量摄入,以防增加胃肠负担,增加胆汁分泌和血液黏度,诱发各种疾病。预防的另一个关键是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经常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泄。家庭烹调菜肴时,不加或少加味精和鸡精,以防谷氨酸钠超量,导致“美味综合征”症状加重。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也不必惊慌失措,轻者休息一下即好,症状比较严重时,应该及时就医,以防延误病情。

相关疾病

窦性心动过速 头痛 腹泻 高钠血症 疼痛 食物中毒 瘫痪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