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小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改变,使冲动的形成和传出发生障碍或衰竭所致,临床上可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窦房阻滞、心动过缓及心动过速交替等一系列心律失常的表现和不同程度的脑、心、肾供血不足的症状。
最新文章
症状
由于心动过缓或窦性静止,可引起心、脑、肾、胃肠等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轻者有疲乏、头晕、胸闷、心悸、纳差、记忆力减退,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小儿交界性逸搏心律的频率较快,故症状较轻,不易被发现。少数病例因快速性异位心律影响心功能,而发生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栓塞现象。
病因
本病的基本病变在窦房结,但可同时累及心房、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室内传导系统,如伴房室交界区病变,则称为“双结病变”。小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许多发病因素,包括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损伤、先天性窦房结病、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也存在特发性,原因不明。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应常规作心肌酶谱、血沉、抗“o”、血电解值、ph值和免疫功能等检查。
2.其他辅助检查
(1)体表心电图(包括holter心电图)①明显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无其他原因解释。心率划分为1岁以下
鉴别
根据上述心电图特点的前3项中的1项,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但确诊需除外药物和代谢功能紊乱所致外,并通过阿托品试验或运动试验等除外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有条件者应测定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区别,后者一般情况正常,阿托品试验和运动试验阴性。
并发症
一、阿斯综合征阿-斯综合症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的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
二、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以及并发心绞痛,晕厥,抽搐,运动耐受性下降,休克,甚至猝死等并发症。
治疗
治疗能查出病因者应针对病因治疗。改进小儿心脏手术操作方法,手术时应避免损伤窦房结、窦房结动脉和房室交界区,以防术后发生本病。药物治疗以防治心动过缓为主,常用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等,紧急时可静脉滴注。但这类药物往往不能奏效,剂量不易控制,可引起期前收缩或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对快-慢综合征者更难于掌握。中药的附子、干姜、麻黄、红参及玉竹等也可提高心率。对于频发阿-斯综合征、快-慢综合征药物治疗无效者,心力衰竭不能控制者应采用电起搏治疗,安装永久性按需起搏器。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1)对心动过缓并症状轻者:可服用阿托品,紧急情况可静脉推注阿托品或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基础心率,减轻头昏等症状,减少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机会,预防阿-斯综合征发作,但效果不佳。
(2)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可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或β受体阻滞药,但效果不佳。洋地黄可缩短窦房结恢复时间,可用于无明显传导阻滞而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但应在心电监护条件下应用。对于快慢综合征者,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难于掌握,需严密监护,小心使用。
(3)中药:附子能改善窦房结、房室结节律及传导功能,提高心率,可作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紧急治疗之用。
2.人工起搏器应用对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反复出现快慢综合征,临床表现严重或反复发生阿-斯综合征者,宜尽早安置人工起搏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
积极预防先心病;积极防治各种心肌炎、心肌病和心肌损害,积极改进手术方法,避免损伤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加强术后处理,防止发生病窦。
心肌炎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强调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伴有心律失常,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严重心肌炎伴有心脏扩大者,应休息6个月至一年,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间隔缺损 室性心动过速 心包炎 心房扑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毒性心肌炎 窦性心动过缓 头晕 动脉栓塞 性病 休克 晕厥 阿-斯综合征 单心房 充血性心力衰竭 房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