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性肺炎

腺病毒性肺炎
腺病毒肺炎多发群体,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同时发生腺...

别名:腺病毒肺炎

就诊科室:内科 耳鼻咽喉头颈科 儿科 其他科室 呼吸内科 儿科综合 急诊科 耳鼻喉科 

医生指导:腺病毒性肺炎常见问题 >>

介绍

腺病毒肺炎多发群体,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同时发生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人群血清学研究说明,生后最初数月常存留从母体传递的腺病毒特异抗体,此后一直到2岁抗体缺乏,2岁以后才逐渐增加。这与腺病毒肺炎80%发生在7~24月婴幼儿的临床观察完全符合。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各年龄组易感人群数量越多,发生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人数就多,而婴幼儿发生腺病毒肺炎的机会也越大。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北方多见于冬春两季,夏、秋季仅偶见,在广州的高流行年则多见于秋季。这类肺炎在北京约占病毒性肺炎的20%~30%。

最新文章

腺病毒性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腺病毒肺炎后遗症都有哪些

腺病毒性肺炎是什么?

腺病毒性肺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腺病毒性肺炎应该如何预防?

腺病毒性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腺病毒性肺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腺病毒性肺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腺病毒性肺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本症根据呼吸系和中毒症状分为轻症及重症。热型不一致,多数稽留于39~40℃以上不退,其次为不规则发热,弛张热较少见。轻症一般在7~11日体温骤降,其他症状也较快消失,唯肺部阴影则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症病例于第5~6病日以后每有明显嗜睡,面色苍白发灰,肝肿大显著,喘憋明显,肺有大片实变,部分病例有心力衰竭、惊厥、半昏迷。恢复者于第10~15日退热,骤退与渐退者各占半数,有时骤退后尚有发热余波,经1~2日后再下降至正常。肺部病变的恢复期更长,需1~4月之久,3~4个月后尚不吸收者多有肺不张,日后可能发展成支气管扩张。我们曾对3、7型腺病毒肺炎经过1~5年随访,30.1%有慢性肺炎、肺不张及个别支气管扩张。


病因

已知腺病毒有41个血清型别,其中很多与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关。从我国北方和南方各地住院病儿的病原学观察,均证明3型和7型腺病毒为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从咽拭子、粪便或死后肺组织可以分离出病毒,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早期(发病5~10天或更早)上升4倍以上。在一部分麻疹并发肺炎的严重病例,也得到同样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北京等地还发现11型腺病毒也是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较常见的病原(儿科研究所,1964~1966)。此外,21、14及1、2、5、6等型亦在我国大陆逐渐出现,台湾则以1、2、5、6型为主。最近白求恩医大对1976~1988年分离的3、7型腺病毒,进行了基因组型的分析,证明7b多导致重症肺炎。

腺病毒是DNA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繁殖,耐温、耐酸、耐脂溶剂的能力较强,除了咽、结合膜及淋巴组织外,还在肠道繁殖。可根据其对特殊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分为3组,容易引起婴幼儿肺炎的3、7、11、14、21这一组,均能凝集猴红细胞。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约62%病例在10.0×109/L以下,36%在(10~15)×109/L之间,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继发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可以升高。血涂片检查:嗜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为低。

2.病毒学检查由于腺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而且临床特征与其他病毒感染极相似,凭临床表现很难对腺病毒感染作出最后诊断,因此需要以下特异的诊断方法。

(1)病毒分离:是最早研究病毒的方法,其成功率取决于能否采集到含有足量的活病毒样品和找到敏感的组织。采集标本的时间最好在发病当天,阳性率为86%,6~10天采集阳性率下降至15%。标本为喉、鼻、咽拭子或鼻洗液,采集到的标本迅速接种敏感细胞原代或传代的上皮细胞如人胚肾、Hela、KB或HEp-2都对腺病毒敏感,病毒感染几天至几周后出现特征性细胞病变。病变出现的早晚因病毒的型别及病毒的感染量而异。病变的特征是细胞先变圆,进而成球形并对光的折射增强,许多病变的细胞聚在一起似一串串葡萄。

(2)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虽仅提供一回顾性的诊断,但仍有价值。

(3)快速诊断方法: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较可靠,但需要时间长,仅能作为追溯性诊断,故国内外开展了快速诊断方法。

①免疫荧光技术:早期腺病毒性肺炎患儿的咽部脱落细胞直接、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技术是早期快速诊断方法之一。取患儿鼻咽部脱落细胞制成涂片,每张涂片要有50个以上分散完整的细胞。直接法是将抗病毒的特异性抗体球蛋白标记荧光素直接同标本中的病毒抗原结合,在20W高压汞灯特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在特异的抗原抗体相结合的部位,发生黄绿色荧光。间接法是将异硫氢酸荧光素(FITC)标记到抗病毒抗体球蛋白第2抗体上。检测抗病毒抗体与病毒抗原抗体的结合物。直接法简单,特异性强,但不如间接法敏感。间接法只需标记一种第2抗体便可检测多种病毒抗原,其敏感性较直接法更高。1979年后长春地区开展了免疫荧光技术诊断腺病毒性肺炎病毒抗原的研究,报道直接阳性率为74.4%,间接法阳性率为88.6%。

②免疫酶技术:为了提高敏感性,国外将标记荧光素的抗病毒抗体与同位素125I或酶结合形成放射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荧光酶技术。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免疫学技术。其基本原理与免疫荧光技术相同,只是借助化学方法将酶代替荧光素标记于病毒抗体球蛋白,或抗病毒抗体的第2抗体球蛋白上,这些酶标记物在保持免疫酶活性和酶学活性的前提下,可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上的酶,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催化无色的底物,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生成可溶性或不溶性的有色产物。这种产物的出现反应了酶的存在,进而指示抗原抗体特异反应的发生,从而作出诊断。免疫酶技术以检测组织细胞或体液中的抗原抗体而分为:A.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酶组化法:用于检测生物组织或细胞中抗原和抗体及其他成分。B.免疫酶测定法:用于检测生物体液和组织培养液中的抗原抗体及其他成分。a、酶标记抗体法:用此方法检测患儿咽部脱落细胞中的腺病毒抗原,全部操作过程只需2~4h。据长春的报道,此方法与传统实验室方法病毒分离和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符合率相比,直接法83%,间接法89.7%。b、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此法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较酶标抗体法更为可靠,其敏感性与放射免疫类同。

Salomon等做了免疫荧光、免疫酶联与组织培养3种诊断技术的比较,结果表明免疫酶联和免疫荧光两种快速诊断技术是诊断大多数呼吸道病毒的可靠方法,但对腺病毒的诊断较组织培养敏感性低。

③聚合酶链反应(PCR):是目前世界上最敏感和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以检测腺病毒DNA。比分离病毒敏感、快速。无论是引起肺炎的腺病毒,还是难以培养的肠道腺病毒,只要标本中有腺病毒,无论其有无感染性,均可用PCR检测到。而且,还可用于研究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其基因的变异与致病性的关系。

3.免疫功能测定腺病毒性肺炎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病情重者细胞免疫抑制程度明显。

(1)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降低程度与病情程度有关,恢复期有明显上升。白细胞吞噬功能的降低是与感染有关的一种暂时性抑制。

(2)PHA皮试反应减弱:严重低反应者均为较重患儿,随着病情恢复,PHA皮试反应也可有一定程度上升。

(3)放射性同位素渗入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急性期3H-TdR渗入率低。病情重者降低显著。3H-TdR渗入率低反应了T细胞对PHA的增殖反应的减弱。

(4)急性期IgM增高,IgG及IgA降低,恢复逐渐正常。

(5)血清补体C3病情轻者偏高,病情重者偏低。

(6)血清溶菌酶水平显著增高:在感染状态时,血液循环中嗜中性粒细胞更新率增快及单核细胞代谢活动增强,在机体的防卫机制中有一定意义。

4.血气分析及血乳酸盐测定对重症腺病毒性肺炎有呼吸衰竭者,有助于判断预后。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的观察认为,凡血气分析pH小于7.25、二氧化碳分压大于9.0kPa及严重低氧血症(吸入40%以上氧浓度时,氧分压低于7.0kPa)及(或)有高乳酸盐血症(血乳酸盐检测值大于正常值2个标准差)者病死率较高。

X线胸片改变早于肺部体征,早期肺纹理增多、模糊,继之于两肺中内带及两侧下部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随着病情发展,病灶密度增高,病变增多,分布较广,有的互相融合成大片状病灶,右侧多于左侧。肺部阴影大都在2周开始消退,3~6周才完全吸收。部分病例可有胸膜反应或少量胸腔积液以及肺气肿

鉴别

1.支气管肺炎亦可见于婴幼儿,但热型不定,一般病情较轻,肺部体征弥漫,白细胞数多数增加,抗生素治疗有效。

2.大叶性肺炎亦可突然起病,持续高热(稽留热),一般病情重,早期体征不明显,但见于年长儿,X线检查呈全叶或节段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与腺病毒性肺炎区别。

3.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小婴儿,仅低热或偶高热,喘重,肺部喘鸣,广泛?音,X线检查为点片影,可与之鉴别。

4.副流感病毒肺炎虽然也可见于婴幼儿,中度发热,病程稍长,抗生素治疗无效,但一般症状较轻,肺部体征弥漫,X线检查为小片影。

5.麻疹早期症状以发热,结膜炎,麻疹样皮疹时需与麻疹鉴别。如有麻疹接触史,发热3~4天后口腔黏膜出现Koplik斑。咽黏膜细胞免疫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和免疫酶标抗体检查腺病毒抗原为阴性时,则应诊为麻疹感染。

此外,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粟粒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当高热持续不退,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需与腺病毒性肺炎鉴别。肺结核物理检查体征不如腺病毒性肺炎明显,可结合结核接触史、结核菌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等来鉴别。

并发症

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或副流感病毒感染。


治疗

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及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保证休息、营养、新鲜空气及液体入量,积极防治感冒,危重患儿应注意纠正缺氧、中毒性脑病、心力衰竭、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时进行治疗,包括镇静、止咳平喘、强心、氧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整洁,室温20~22℃,相对湿度55%~56%。急性期应保持小儿安静休息,以减低身体对氧的消耗。

(2)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清除呼吸道痰液,使小儿取侧卧位,以免引起痰液堵塞呼吸道而窒息。并应经常抱起患儿或更换体位,翻身,以促进肺部炎症吸收。

(3)保证入量,注意营养:每天热量209.2~251.0kJ/kg,液体量60~80ml/(kg·d),婴幼儿用量可偏大,较大儿童则应相对偏少。对高热及喘息或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患儿,由于不显性失水过多,总液量可偏高。急性期患儿易发生钠潴留,故钠的入量不宜过多,一般不合并腹泻者,不应超过3mmol[相当于生理盐水20ml/(kg·d)],静滴液可以10%葡萄糖与生理盐水配制成4∶1或5∶1的混合液。静滴速度应控制在5m1/(kg·h)以下。有明显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可用1/2~1/3等渗含钠液补足累积丢失量,然后用上述液体维持生理需要。

(4)早期给氧:有轻度呼吸困难,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

预防

加强护理和体格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托幼集体机构有腺病毒感染时,需采取隔离措施,观察咽部病毒阳性持续时间,隔离期应为2周以上。此外,3、4、7型腺病毒口服活疫苗经研究有预防作用,而且重组的腺病毒活疫苗将更是一种颇为理想的活疫苗,使机体产生对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力,又可在肠道局部产生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

相关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肌炎 肺动脉高压 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速 脑炎 脑疝 消化道出血 肠炎 腹泻 支气管炎 肺结核 咳嗽 肺气肿 胸膜炎 感冒 呼吸衰竭 肺纤维化 病毒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胸腔积液 脑水肿 惊厥 麻疹 猩红热 咽炎 喉炎 性病 肺不张 风热犯肺 腹胀 肝大 流感病毒肺炎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神昏 细菌性肺炎 腺病毒感染 类癌 心阳虚 支气管肺炎 水过多 血尿 昏迷 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意识障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肿胀 出血性膀胱炎 脱水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