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溃疡病大出血系指那种大量呕血或柏油样大便,血红蛋白值明显下降,以致发生休克前期或很快陷入休克状态。因此,不包括那些小量出血或检查大便时发现隐血的情况。
最新文章
症状
1.柏油样便与呕血:多数发病突然,出血多不伴有腹痛,患者大多先感觉恶心、眩晕及上腹部不适,随即呕血或柏油样便,或两者同时发生。
2.休克:当失血量在400毫升时,出现休克代偿期,面色苍白、口渴、脉搏快速有力,血压正常或稍高。当失血在800毫升时,可出现明显休克现象,出冷汗、脉搏细快,呼吸浅促、血压下降。
3.贫血:大量出血,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均下降。
病因
溃疡病大出血是溃疡侵蚀基底血管破裂的结果,血管的侧壁破裂较之断端出血不易自行止血。有时由于大出血后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血管破裂处血块形成,出血能自行停止。但约有30%病例可出现第二次大出血。多数患者在出血前有溃疡病史,约10~15%溃疡病大出血患者,在出血前无溃疡病症状。
检查
1.钡餐检查。对诊断溃疡病有70%~90%的准确性。但在休克状态下,病人不能站立或胃内存积大量血凝块时,不宜进行。一般主张病情稳定48h以后再作此项检查,而且检查时不宜按压,钡剂存在胃肠中对动脉造影有碍观察其结果,应事先考虑。目前在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已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而选择急诊胃镜检查。
2.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大出血亦有助于定位诊断,对慢性小量出血阳性率不高。有的医院以此作为首要诊断步骤,失败后再作钡餐或其他检查。
3.放射性核素扫描:常用99mTc标记红细胞,静脉注入后在出血处溢出并聚集在胃肠道中。扫描探知胃肠道中的放射性信号,指示消化道出血所在。但有时难以精确定位。
鉴别
溃疡病大出血应和各种上消化道出血疾病如门静脉高压症并发大出血、急性胆道出血,胃癌出血相鉴别。
1.急性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并出血:常有引起急性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的诱因,如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脑外伤、严重烧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胃镜检查可证实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存在或应激性溃疡。
2.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常有肝硬化病史,体检可发现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腹水及水肿等,实验室检查常有肝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等,钡餐或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
3.胃癌出血:患者一般情况较差,食欲减退,消瘦明显;中晚期胃癌患者体检时左锁骨上常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上腹部可扪及包块,钡餐和胃镜检查结合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治疗不及时急性大出血,伴有休克,严重者导致死亡。1.急性大出血如超过1000ml时,可出现心悸、头昏、冷汗、晕厥、皮肤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速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甚至烦躁不安、谵妄,心率常超过120次/min,血压显著降低,可发生休克。2.发热患者可有低热,体温常不超过38.5℃。
治疗
溃疡病大出血患者多数经一般治疗,如输血补液,冷生理盐水洗胃,内窥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激光凝固或选择性动脉注射血管收缩剂等治疗,出血可以停止。但也有约5~10%病人出血仍继续。
如有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
1.急性大出血,伴有休克现象者,多系较大的血管出血,难以自行止血。
2.在6~8小时内输入血液600~1000毫升后情况不见好转,或暂时好转而停止输血后又再度病情恶化者。
3.不久前曾发生类似的大出血者。
4.正在内科住院治疗中发生大出血者,表示溃疡侵蚀性大,非手术治疗不易止血。
5.年龄在50岁以上或有动脉硬化者,估计出血难以自行止血。
6.大出血合并穿孔或幽门梗阻。
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积极输血,抗休克等,最好争取在出血24小时内进行,效果较好,若拖延到病情十分危险时再手术则死亡率较高。老年患者应争取较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国内普遍采用包括溃疡在内的胃大部切术,不但切除了溃疡,制止了出血,而且也治疗溃疡病,为一理想的手术方法。在切除溃疡有困难应予旷置,但要贯穿结扎溃疡底出血动脉或其主干。在病人病情危重,不允许作胃大部切除时,可采取单纯贯穿结扎止血法。近年来有人对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在贯穿结扎溃疡出血处理后,再施行迷走神经切断加引流术。
预防
预防主要是积极治疗溃疡病。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不良的嗜好。其次要做好饮食调节。定时定量进餐,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不宜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避免使用对胃有损害的药物。
再之,一定要坚持有规律的治疗。进行充分的、有规律的、长疗程的治疗,才能有效控制复发。
同时应积极治疗胃、十二指肠炎症,此外,还须进行药物预防,定期服用维生素A、C、E等药物,促进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的修复,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