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是指太阳经感受风邪,是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头项强痛、恶风、...

就诊科室:内科 中医科 呼吸内科 

医生指导:太阳中风常见问题 >>

介绍

太阳中风是指太阳经感受风邪,是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头项强痛、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属表虚证。也指真中风的一型。即中风病有寒热的证候中表现无汗恶寒,或有汗恶风的称为“太阳中风”。但这种分型对中风病的辨证施治意义不大,现已少用。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与猝然倒地、口眼?斜的中风不同。

最新文章

太阳中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太阳中风是什么?

太阳中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太阳中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太阳中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太阳中风应该如何预防?

太阳中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太阳中风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经络的受风着寒引起的病症。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等。

病因

太阳中风征的病因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检查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中风应该注意,检查舌苔,经络的通畅与否,脉象,掌诊,经络的穴位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鉴别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本征与太阳伤寒征的辨别见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治以辛温发汗之法。

并发症

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为中风。若太阳经病,见恶寒、体痛、无汗,脉浮紧者,为伤寒。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

治疗

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中风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太阳中风征。

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预防

太阳中风征的辨证注意:本征属表寒虚证,抓住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主症即可诊断。

太阳经证治法,可以辩证预防疾病: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相关疾病

头痛 伤寒 腰痛 热汗 太阳病 中风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