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异位心律,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能力,而是被各部心...

别名:老年心室扑动与颤动

就诊科室:外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医生指导: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常见问题 >>

介绍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异位心律,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能力,而是被各部心肌快而不协调的颤动所代替。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均相当于心室停搏。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也常是临终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

最新文章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是什么?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是由什么原因...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有哪些表现及...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应该做哪些检查?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容易与哪些疾...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可以并发哪些...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应该如何预防?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1.意识丧失、抽搐,即Adams-Stokes综合征。

2.面色苍白或青紫,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为零。

3.如不及时抢救,随之呼吸、心跳停止。


病因

1.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缺血。

2.心肌病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3.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或高钾。

4.药物毒性作用,如奎尼丁、洋地黄、氯喹、锑剂、酚塞嗪类等药物中毒

5.触电、雷击或溺水。

6.各种室性心动过速进一步恶化。

7.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误用洋地黄类药物。

检查

1、电解质检测:检测患者的血清钾、钠、氯等水平。

2、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肺动脉楔压,曲线有一巨大V波。

3、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

4、心脏彩超:是唯一能动态显示心腔内结构、心脏的搏动和血液流动的仪器,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可区别是乳头肌功能不全还是乳头肌坏死。

鉴别

1.AMI:ST段压低或抬高,倒置T波,异常Q波多见于心肌缺血性病变,可有血清CK,LDH等酶活性异常值鉴别,CVD血清酶值增高速度比AMI缓慢,但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

2.心脑卒中无胸痛,卒中样发病的AMI是老年性AMI所特有,藤氏报告AMI与CVD同时发生率达5%~10%,故未同时发生时则诊断困难。

3.急性可逆性心肌梗死:特点:①异常Q波多见于V1~V3导联,ST段抬高,冠状T波等典型AMI波形;②持续时间1~2周后可转为正常;③心肌酶逸出轻;④尸检肉眼可见AMI改变,心肌组织学见附壁血栓,小血管血栓与周围心肌组织散在性坏死;⑤合并有DIC,凝血功能亢进等冠状微小血管循环障碍等因素。


并发症

1、心力衰竭:由于酸碱平衡失调,可能会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2、心源性休克:由于损伤严重,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以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循环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3、心源性休克: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


治疗

1.直流电复律为治疗室扑和室颤的首选措施,应争取在短时间内(1~2min)给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一般用300~400Ws电击,若无效可静脉或气管注入、心内注射(尽量不用)肾上腺素1mg(可使细颤变为粗颤)或托西溴苄铵(溴苄胺)5~10mg/kg或利多卡因50~100mg,再行电击,可提高成功率。原发性室颤直流电除颤的成功率与病变性质及时机密切相关,若在发病后4min内除颤成功率50%以上,4min以后仅有4%,若是继发性或临终前的室颤,除颤的成功率极低。若身边无除颤器应首先作心前区捶击2~3下,捶击心脏不复跳,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70~80次/min。

2.药物除颤利多卡因100mg静脉注射,5~10min后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300mg;或普鲁卡因胺100~200mg/次,总量500~1000mg。若是洋地黄中毒引起室颤,应用苯妥英钠静脉注射100mg/次,5~10min可重复,总量300~350mg。

3.经上述治疗恢复自主心律者,可持续静脉滴注利多卡因1~4mg/min或普鲁卡因胺4~8mg/min维持。此外,托西溴苄铵(溴苄胺)、索他洛尔、胺碘酮静脉滴注,也有预防室颤良好疗效。洋地黄中毒者可给苯妥英钠0.1g,3/d。

4.在坚持上述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坚持人工呼吸,提供充分氧气,这是保证除颤成功和心脏复跳不可缺少的条件。

5.在抢救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因为室扑、室颤持续时间稍长,体内即出现酸中毒,不利于除颤。此时可给11.2%乳酸钠50~100ml或4%~5%碳酸氢钠100ml静脉滴注。必要时亦可给10%氯化钙5~10ml静脉注射(该药适用于心脏停搏,但不利于除颤,故不作首选)。

6.若条件允许亦可插入临时起搏导管进行右室起搏。

预防

AMI出现室早或室速应予以积极控制,严密心电图监护,并作好除颤等急救准备,以防发生室扑或室颤。在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发现室早增多,应调整上述药物剂量或停用药物观察。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监测血钾,并及时予以纠正。重视病因治疗,如积极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高血压性心脏病应注意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心脏功能减退者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不再受损;尤其对近期曾发生过室扑、室颤,病因又未清除者,应时刻警惕再发,必要时可安置植入性自动心脏转复/除颤器(automaticimplantablecardioverter,AICD),当发生室扑、室颤时,可自动除颤及起搏复律。

相关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心肌缺血 室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 心脏骤停 房室传导阻滞 中毒 电击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