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咳嗽晕厥综合征指由于咳嗽引起的一过性意识丧失的临床综合征,发生后多能自行醒转。但易因摔倒而受伤,因此,对其应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以减少其并发症。该综合征多见于中年男性,约96.3%。各年龄组均可发生本病,平均52.6岁。具体致病原因不明。
最新文章
症状
剧烈咳嗽后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全身肌张力低下、面色苍白、脉搏微弱,站立者可能跌倒,严重者有面肌及四肢抽搐、面色发绀等。轻症患者可无意识丧失。历时数秒至数分钟后呼吸逐渐规则,随之意识清醒。发作后无明显头痛、昏睡等,发作次数不定。
病因
多见于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的男性患者,亦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梗阻性心肌病、颈动脉窦过敏、动脉粥样硬化等。
检查
1、咳嗽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
2、发作期脑电图呈双侧同步性对称性纺锤波,频率2~3周/s,持续3~4s。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
3、一般检查可见血压降低。
4、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系统受骨赘挤压、椎动脉粥样硬化等征象。
5、24h食管pH值监测:排除胃食管反流病,此病被认为是引起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
鉴别
1.心源性晕厥:既往有基础心脏病史及心脏异常体征,结合心电图、心脏B超、X线胸片等辅助检查,可提供确诊线索。
2.脑器质性神经血管疾病性晕厥:可有中枢神经异常表现,颅CT、MR、脑电图及脑血流图、血管造影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文献报道,颈内动脉管腔狭窄至少超过90%,才能明显影响脑血流而产生晕厥。
3.吞咽性晕厥(swallowingsyncope):见于患咽、喉、食管、纵隔疾病及(或)有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心动过缓、心肌梗死后患者,于吞咽冷、硬、酸、辣食物或产气饮料后发生短暂晕厥,发作前后无明显不适,也与体位无关。发病机制与上消化道受机械刺激,异常传入性冲动触发心血管反射性抑制,及心脏传导系统对迷走兴奋异常敏感有关。
4.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sinussyndrome,css):是一组自发地突发性头昏、乏力、耳鸣以至晕厥的临床综合征。该征是一成年人疾病,发生率可达10%,尤其在50岁以后多发,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男女之比为2∶1。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更为多见,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者可达30%。
另外,还应与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血管抑制性晕厥、低血糖性晕厥、排尿性晕厥、某些药物(如麻醉剂、镇静剂、降压药)作用或药物过敏、气管支气管恶性肿瘤、癔症等相鉴别。
并发症
并发症罕见。部分患者容易因昏厥摔倒而受伤,如导致肢体骨折,脑震荡,皮肤擦伤,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等等,对高龄老人可能诱发加重慢性病,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晕厥时间过长者,容易导致脑缺氧,脑水肿等并发症,因此,对其应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以减少其并发症。
治疗
1.消除咳嗽可根据原发疾病给予镇咳剂,如喷托维林(咳必清)25mg、二氧丙嗪(克咳敏)5~10mg或可待因15~30mg口服,3次/d。有痰者可加用祛痰剂,避免使用中枢性镇咳剂。
2.消除诱发因素如吸烟、饮酒、过劳等。
3.特殊病因治疗如房室传导阻滞引起者,可安装心脏起搏器;颈动脉狭窄引起者应行血管搭桥手术。
预防
1.预防咳嗽性晕厥的发作极为重要,应让患者改变用力咳嗽的习惯。在感觉咽部发痒时,要控制咳嗽,可发长的“吭”音,减轻咽部刺激。嘱咐患者在咳嗽时弯背,头部垂到两膝之间或呈仰卧的位置;这可使肺容量减少,并能减少呼气肌的力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咳嗽晕厥发作。
2.避免诱发因素,如戒烟、禁酒、减轻体重。用舒适有松紧性的腹部绷带,穿上与腿同长的有松紧性的长袜可增加回心血量,对预防发作有帮助。同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并予以心理治疗,加强看护,防止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