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结核性心包炎早期为纤维素性和血性心包炎,继以心包积液,随后心包肥厚,可转为亚急性期或慢性期,部分发展为心包缩窄。结核性心包炎的早期治疗对于预后的关系重大,一旦诊断明确,采取抗结核治疗或外科治疗。我国结核性心包炎在心包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占心包疾病的21.3%~35.8%。积极控制结核的流行能显著减少结核性心包炎的发病率。
最新文章
症状
患者多为年轻人,男性多见,起病缓慢,主要是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常有发热、胸痛、心悸、咳嗽、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及盗汗等。常出现在心包渗液阶段或晚期缩窄性心包炎阶段。胸痛较急性病毒性或非特异性心肌炎为轻,若合并有肺结核可有咳嗽及咯血。
结核性心包炎的体征主要有:心动过速、心界扩大、心音遥远、偶有心包摩擦音、40%~50%并胸腔积液、大量者可致心脏压塞,可出现颈静脉怒张、奇脉、肝脏肿大、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结核性心包炎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时无发热、盗汗等症状,而突出表现为颈静脉怒张、低血压及脉压小、腹部膨胀、腹腔积液及水肿等。
病因
结核性心包炎通常由气管、支气管周围及纵隔淋巴结核直接蔓延而来,或者由原发肺结核或胸膜结核感染血源性播散,少见的心包受累是远隔的泌尿系统结核、骨结核血行播散而致。结核性心包炎早期为纤维素性和血性心包炎,继以心包积液,随后心包肥厚,可转为亚急性期或慢性期,部分发展为心包缩窄。
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及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的存在有助于诊断。25%病人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2.心包穿刺液检查
与结核性胸膜炎渗出液相似,可有血性心包积液。确诊靠心包积液中找到结核菌,但阳性率低,20%~50%病例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心包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明显增高有助于诊断。
3.心包活检
可见干酪样肉芽组织。
4.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对确定心包积液甚为重要,积液>300~500毫升时透视下心影扩大成梨形或烧瓶状,原有的弧形消失,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仰卧时心底部阴影增宽,呈球形。主动脉变小而上腔静脉变宽。
(2)心电图检查①S-T段抬高早期(数小时至数天)除aVR、V1的S-T段下降外,其他导联S-T段抬高,以V5、V6明显,弓背向下,以后逐渐下降,回到等电位线。②T波改变早期T波直立,当S-T段回到基线时,T波逐渐平坦或倒置。在炎症消退后(数周至数月内),T波逐渐恢复正常。如转为慢性,T波倒置可长期存在。③可见QRS波呈低电压。④窦性心动过速。⑤大量心包积液可引起P、QRS和T波的电交替。并可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探测出15毫升积液。
5.同位素扫描
静脉注射131I标记的清蛋白或静脉注射99mTc进行心脏扫描,与X线片的心脏阴影相比较,可确定有无渗液存在。
鉴别
心包炎早期在心前区可出现心包摩擦感。在可能并发心包炎的疾病过程中,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和原因不明的体循环静脉淤血或心影扩大,应考虑为心包炎伴有渗液的可能。渗液性心包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的鉴别常发生困难。颈静脉扩张而伴有奇脉、心尖搏动微弱、心音弱、无瓣膜杂音、有舒张早期额外音;X线检查或心脏计波摄影示心脏正常轮廓消失、搏动微弱;心电图示低电压、ST-T的改变而QT间期不延长等有利于前者的诊断。进一步可作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和磁共振显像等,心包穿刺和心包活检则有助于确诊。非特异性心包炎的剧烈疼痛酷似急性心肌梗死,但前者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疼痛因呼吸、咳嗽等体征。
并发症
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脏压塞、心源性肝硬化等。
1.心脏压塞结核性心包炎心包渗液量大,但生成速度缓慢,一般不引起急性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如急性心包压塞。但可有慢性心包压塞的症状和体征。多为低压性压塞。
2.心源性肝硬化由于慢性心包缩窄,肥厚、僵硬的心包限制心室的充盈,使右室舒张压和右房压上升,肝静脉回流受阻,肝内血窦扩张及淤血,压迫邻近的肝细胞,促进肝细胞萎缩及加速纤维组织增生。另外,肝窦通透性增加,高蛋白的液体渗入Disse腔,肝窦旁水肿,阻碍营养物质从血浆向肝细胞内弥散,加重肝损害。最终形成心源性肝硬化。
治疗
1.抗结核治疗
三联抗结核化疗:异烟肼、利福平与链霉素或乙胺丁醇,治疗9个月可以达到满意疗效。抗结核治疗中仍有心包渗出或心包炎复发,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可减少心包穿刺次数、减低病死率,但不能减少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
2.外科治疗
心包缩窄、心脏压塞或渗出缩窄心包炎均是手术切除心包的指征,争取及早进行。
预防
1.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染机会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是结核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涂片阳性结核病人,是预防结核病的根本措施。婴幼儿患活动性结核,其家庭成员应作详细检查(摄胸片、PPD等)。对小学和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能有效地减少感染结核的机会。
2.普及卡介苗接种实践证明,接种卡介苗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卡介苗为法国医师Calmette和Guerin在1921年所发明,故又称B.C.G,我国规定在新生儿期接种卡介苗,按规定卡介苗接种于左上臂三角肌上端,皮内注射,剂量为0.05mg/次。划痕法现已很少采用。卫生部1997年通知取消7岁和12岁的卡介苗复种计划。但必要时,对该年龄结素试验阴性儿童仍可给予复种。新生儿期卡介苗可与乙肝疫苗分手臂同天注射。
接种卡介苗禁忌证:阳性结素反应;湿疹或皮肤病患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1个月);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或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
3.预防性化疗主要用于下列对象:
(1)3岁以下婴幼儿未接种过卡介苗而结素试验阳性者。
(2)与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多系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
(3)结素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者。
(4)结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者。
(5)结素试验阳性需较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 心肌炎 心绞痛 心包积液 低血压 窦性心动过速 急性心包炎 肺结核 咳嗽 乙肝 胸腔积液 腹膜炎 湿疹 性病 疼痛 结核性胸膜炎 急腹症 急性心肌梗死 咯血 腹水 肝大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小儿结核病 右束支传导阻滞 水肿 肿胀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肉瘤 积聚 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