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acetaminophen)有解热镇痛作用。本药自胃...

就诊科室:内科 其他科室 消化内科 急诊科 

医生指导: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常见问题 >>

介绍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acetaminophen)有解热镇痛作用。本药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口服(治疗量)后30~120分钟,血浆浓度达最高峰。90%药物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物结合,自尿中排出;仅2%~4%经肝内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代谢,成为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而与谷胱甘肽结合。后者消耗殆尽后,未结合的代谢物与肝细胞蛋白质结合,而导致肝细胞坏死。成人一次口服7.5g即可产生肝毒性作用。

最新文章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中医治疗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应该如何预防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吃什么好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应该如何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是什么?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有哪些表现及如何...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应该做哪些检查?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更多文章>>

症状

服药24小时内,患者有轻度厌食、恶心、呕吐和出汗;服药后24~48小时,患者自觉稍好,但有右上腹肝区疼痛,并可发现肝功能异常,谷丙与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2~4天后发生肝坏死,肝性脑病,心肌损害及肾功能衰竭黄疸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药物血浆浓度测定可发现潜在中毒,间隔几小时后反复测定,有助中毒诊断。


病因

主要是病人过量或者误食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引起中毒


检查

1、肝功能检查:谷丙与谷草转氨酶、胆红素显著升高;2~4天后发生肝坏死,肝性脑病

2、心肌酶谱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
心肌损伤后6~8h即可在外周血测得cTn异常。

3、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及血肌酐迅速增高、电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鉴别

主要与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中毒相鉴别。


并发症

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及苍白等,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治疗

如病人服药后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用药;不得与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同时服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3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

急救处理: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患者处理是否及时关系到其预后。如处置及时,病死率较低。相反,如处理延误,即使在中毒早期也易发生意外。处理措施包括:

1.洗胃,硫酸钠导泻。

2.有条件者测定血药浓度,以估计中毒程度。

3.尽早使用巯基供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防治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害有特效。该药可增加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储存,使谷胱甘肽与对乙酰氨基酚的活性代谢产物结合,阻止其与肝细胞的大分子共价结合。宜尽早使用,争取在服对乙酰氨基酚10小时内用药,超过该时间则用之无效。该药本身相对无肝毒性。因此,在下列情况下应果断用之:

(1)服醋氨酚4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逾200mg/L或12小时超过50mg/L。

(2)有充分证据表明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如患者曾长期饮酒,同时服过可诱导肝酶的药物,饥饿或缺乏蛋白质等,则更应及时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

用法:首剂140mg/kg口服,随后给予维持剂量,按70mg/kg每4小时服1次,共72小时。也可将首剂150mg/kg置于5%葡萄糖液200ml中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不短于15分钟;随后用50mg/kg溶于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4小时以上。其后16小时内用100mg/kg溶在葡萄糖液10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如此在20小时内总量达300mg/kg。

预防

如病人服药后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用药;不得与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同时服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3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


相关疾病

肝性脑病 肾功能衰竭 中毒 黄疸 疼痛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