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junctionaltachycardia,NPJT)又称加速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acceleratedjunctionaltachycardia,AYT)、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等,Pick等于1957年首次报告为房室交接区的自律性增高所引起的心动过速。
最新文章
症状
由于NPJT的频率为70~130次/分钟,所以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患者大多无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心悸感觉;偶有患者当心律从窦性转为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时,感到咽痒不断咳嗽、心悸,待发作停止后症状消失。除基础心脏病的体征外,无其他特殊阳性体征。
病因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几乎均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例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感染、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钾、洋地黄中毒、心脏手术、麻醉过程中心导管检查过程中冠状动脉造影中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均可累及房室交接区阻滞,引起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炎症、变性、坏死等,导致交接区的自律性增加而发生NPJT。少数患者发病原因不明。部分患者无心脏器质性疾病。
检查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1.连续3次以上的交接性P波与QRS波
频率为70~130次/分钟,一般情况时节律匀齐、R-R间期相等。
2.P-波为逆行性
可在QRS波之前,则P-R间期
鉴别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与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两者鉴别主要在频率。前者心室率为40~60次/min,是房室交接区的被动心律;而后者心室率快于或等于70次/min而未达到140次/min,又称为加速的交接性心率。
并发症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与窦性心律很近似。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这种心律失常又多为暂时性的,故属良性心律失常,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它常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消失NPJT不会引起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所以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及原发疾病。
治疗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与窦性心律很近似,这种心律失常又多为暂时性的,故属良性心律失常,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它常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消失。NPJT也不会引起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所以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及原发疾病。
洋地黄中毒引起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同时应用钾盐、苯妥英钠。当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洋地黄时出现了NPJT,常提示洋地黄过量或中毒。如果心室率过快时可用β受体阻滞药普鲁卡因胺等,但有心力衰竭时应避免使用。如心率过快或存在心力衰竭时又未用过洋地黄者可使用洋地黄治疗,但应严密观察。当出现房室分离(脱节)时,由于心房收缩不能帮助心室的充盈使心排血量降低,此时可考虑应用阿托品使窦性心律增快。通过窦-交接区心律的竞争,使NPJT和房室分离消失,心排血量即可增加。
预防
1.因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洋地黄中毒,所以在使用洋地黄药物时要掌握好适应证,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和临床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2.当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出现房室分离时,由于心房收缩不能帮助心室的充盈使心排血量降低,此时可考虑用阿托品使窦性心律增快,通过窦-交接区心律的竞争,使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消失,房室分离消失,心排血量增加。
相关疾病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肌炎 室间隔缺损 预激综合征 心内膜炎 窦房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 糖尿病 嗜铬细胞瘤 风湿热 肺炎 咳嗽 肺心病 尿毒症 中毒 麻醉 高血压危象 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急性胃肠炎 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