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就诊科室:内科 传染病科 其他科室 消化内科 传染科 急诊科 

医生指导: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常见问题 >>

介绍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nterocytopathichumanor-phanvirus,ECHOvirus),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肠道病毒分类见表11-13。这里主要叙述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这些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引起散发或流行性发病,波及全身各个系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儿童时期尤为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虽大都属轻症,但也可危及生命。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类脊髓灰质炎、心肌炎、流行性胸痛、出疹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以及流行性急性眼结膜炎等。

最新文章

总蛋白偏高怎么办 总蛋白偏高...

总蛋白偏高有什么危害和原因

总蛋白和球蛋白偏高原因 有哪些方...

总蛋白偏高有什么危害

总蛋白偏高不能吃什么

总蛋白偏高怎么回事?

总蛋白偏高是什么意思

总蛋白和球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如何有效预防

更多文章>>

症状

一: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加以健康人群粪便带病毒者不少,因此诊断必需十分慎重,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才能确诊。

1、从病人体液(胸水、心包液、脑脊液、血液、疱浆液等)或活检(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有诊断价值,但单从咽拭或粪便中分离到病毒不能确诊。

2、疾病恢复期(起病后3~4周)血液中抗体效价较疾病早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则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体测定最为可靠。

3、临床上出现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婴儿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等症候群。从咽拭子或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型病毒,且从周围同样疾病者中也检出相同的病毒,而病毒分离率远高于未接触病人的对照组,则有诊断的参考价值。

二、各系统疾病

(一)脑部

1、瘫痪性疾病自从广泛应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现肠道病毒引起的麻痹症不算少见,柯萨奇A7、9、10,B1~5,埃可4、6、9、11、14、30均可引起。但肠道病毒71为主要能引起流行性瘫痪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毒可引起乳鼠肌炎及猴发生瘫痪。上海也曾见到由柯萨奇病毒B1、B5型及埃可病毒9型引起的瘫痪病例。一般症状轻,很快恢复,极少留下后遗症,但大流行中也可遇到重症引起延髓麻痹者。有报告柯萨奇A2、5、6、9及埃可6、22型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

2、脑炎从夏季脑炎病例中也曾分离出柯萨奇病毒,甚至有人认为夏季脑炎中有15%系柯萨奇病毒引起。柯萨奇A2、5、7、9及B2、3、4均可引起脑炎,埃可4、6、9、11、30型也可引起,尤以埃可9型为多见。上海从夏季脑炎病例中,曾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9、和B3,以及埃可病毒3和9型,均证实为病原体。

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临床表现与乙脑相似,可有发热、神志障碍、惊厥昏迷、平衡失调等,可伴脑电图异常。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多

病因

肠道病毒具有不少共同的理化生物学特点,详见"脊髓灰质炎"。

柯萨奇病毒的最大特点为能使小白鼠致病,根据其乳鼠致病的不同,可分为A、B两大组。A组病毒至今已发现23个型(A1~24型,其中23型已归入埃可9型),此组病毒可使乳鼠发生广泛的骨骼肌肌炎和坏死,引起弛缓性瘫痪。但大多不易在组织培养中分离。B组病毒已发现6型(1~6型),可使乳鼠发生局灶性肌炎及棕色脂肪坏死、心肌炎、肝炎、脑炎、胰腺炎等,引起肢体震颤和强直性瘫痪,B组病毒可在组织培养中分离。

埃可病毒已发现31个型(1~34型,其中10、28、34型已归入其他病毒),只对人类有感染性,而对乳鼠不致病。猴肾或人肾细胞对埃可病毒很敏感,常用以分离病毒。自1986年以来又发现了免疫特异性与已知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不同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肠道病毒各型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仅少数型别之间有抗原性交叉。

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于局部粘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出现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循环导致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流带至全身各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粘膜、心脏、呼吸器官、肝、胰、肌肉等处,在该处进一步繁殖引起病变,并再次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

不同病毒株具有组织亲嗜性不同,靶器官各异,引起不同系统病变。病理变化视所侵犯的器官及程度而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脊髓灰质炎相似,但一般较轻,以脑膜炎症为多见。脑炎患者有灶性单核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在新生儿常引起广泛病变,涉及脑、肝、心,以灶性坏死为主,伴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炎患者常有间质瘀血及炎性细胞积聚,心肌纤维灶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破裂、心包炎性浸润等。肌肉可见严重细胞浸润或肌纤维坏死。

检查

(一)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在某些肠道病毒感染时可增高,中性粒细胞也可增多。

(二)病毒分离一般都采取咽拭及粪便作病毒分离和检定,尚可从病人的脑脊液、胸水、心包积液、血液、疱浆以及活检或尸检取得的组织中分离到病毒。标本取得后,应立即送检。可接种于猴肾、人胚肾、人羊膜、人二倍体或Hela细胞、KB传代细胞中进行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同时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进行分离可提高阳性率。阳性标本再以特异型的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进行型别鉴定。疑有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者,应将标本经皮下、腹腔内或脑内途径接种乳鼠进行病毒分离,因其组织培养阳性率不高。柯萨奇B组病毒亦可使乳鼠致病。

(三)血清免疫学试验采取双份血清,测定型特异抗体水平。一般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标法)、放射免疫等法进行测定,其中以中和试验最为可靠,中和抗体消失最慢,型特异性也较强。如恢复期抗体水平比早期有≥4倍上升,则有极大的诊断意义。但因肠道病毒型别众多,血清学中和试验工作量大,只有当某地一已知型肠道病毒流行时,以此法进行诊断比较理想。

(四)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以荧光染色的免疫抗体来鉴定抗原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但目前除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应用外,在肠道病毒感染时采用不多,因需备各种型特异的免疫血清,手续繁多。最近采用许多血清型共有的VP3-ZC抗原和一种与多血清型的VP1衣壳蛋白交叉反应的单克隆抗体,改进了免疫诊断方法,但目前仍停留于研究阶段。

(五)核酸杂交法由于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基因组间存在同源性,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部分区域高度保守,故可供核酸杂交,使近年来对肠道病毒鉴定有了新的飞跃。采用探针有以下三种:①cDNA探针,以病毒RNA某一片段为模板,由逆转录酶催化产生,大多克隆在质粒载体中,再把带有显色基因(生物素或地高辛)或同位素的核苷酸掺入到新合成的cDNA链中去,加以标记,若将标本先经12~24小时组织培养可提高阳性率。②RNA探针-由于RNA是单链分子,故它与靶序列的杂交反应效率极高,一般用特异的转录载体克隆肠道病毒RNA探针,混合几种RNA探针可使检测病毒型更广,RNA探针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都优于cDNA探针。③寡核苷酸探针,较上述二种探针有下面优点。因其链短,与等量靶位点完全杂交时间短,且可识别靶序列内一个碱基的变化,可检测点突变,又可大量合成,价廉。此探针因选择5′端非编码区共同序列,故可牢固而特异地同大多数临床常见肠道病毒结合。为了克服标本中肠道病毒滴度太低的问题,近年采用PCR法将单一基因或短DNA序列放大,再与探针杂交,此法已应用于临床。在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从脑脊液中检测肠道病毒RNA,阳性率高,可在24小时内得结果,比病毒培养平均需6~8天快得多。临床标本用PCR扩增后,再与非同位素标记肠道病毒探针杂交,数小时即有结果,大大有助于临床确诊。

鉴别

(一)无菌性脑膜炎主要应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相鉴别:

1、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多流行于冬春,常伴腮腺肿大,血清淀粉酶可增高,但柯萨奇病毒B3、埃可病毒9、16型也可引起腮腺肿大,则不易鉴别。

2、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如伴有瘫痪较易诊断,因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很少发生瘫痪,且多为轻症,大多不留后遗症。

3、乙型脑炎多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起病急,多伴神智改变,周围血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为其特点。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轻症或未经彻底治疗者尤需加以鉴别。起病急,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检查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多,糖和氯化物降低,如能在脑脊液中找到致病菌即可确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

5、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其他结核病灶及结核接触史,脑脊液糖和氯化物降低,有薄膜形成,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6、隐球菌脑膜炎多起病缓慢,病程反复迁延,易有后遗症。

7、婴儿脑型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如中毒性脑炎)均应注意勿与肠道病毒性脑炎相混淆。详细病史及仔细体查至为重要。

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虽不易与其他病毒所致者进行临床鉴别,但如发生在夏秋季节、有流行趋势、伴发皮疹、肌痛、口、咽部疱疹、心肌炎等肠道病毒常见症候群时,则颇有助于诊断。

(二)流行性肌痛胸痛显著时应与胸膜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鉴别,胸透及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腹部疼痛严重时酷似阑尾炎,在成人尚需除外胆囊炎胆石症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等。肌痛一般局限于浅表部位,无深部压痛或反跳痛。此外,腹部炎症常伴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而本症正常。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增高。

(三)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新生儿心肌炎常与其他急性感染、败血症、肺炎等不易鉴别,如迅速出现心功能衰竭症状或心律失常,应疑及肠道病毒感染。伴有皮疹、血清转氨酶升高以及脑脊液改变者,更有助于诊断。年长儿及青年期发生心肌炎、心包炎者,应首先除外风湿症,后者常有关节炎症状,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粘蛋白及C反应性蛋白增高有助鉴别。中年以上发生心肌炎需与冠心病相鉴别。

(四)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需与单纯疱疹引起的口腔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常发生流行,其口腔疱疹常限于口腔后部。手、足、口病常在小范围内传播形成局部流行,其口腔前部疱疹易形成溃疡,并伴发手、足较小较硬的皮疹。单纯疱疹口腔炎多为散发病例,病变可在口腔任何部位发生,但以皮肤粘膜交界处为多见。

(五)出疹性疾病多形性皮疹中斑丘疹需与麻疹风疹相鉴别。一般很少伴耳后、枕后淋巴结肿,疹退后也无色素沉着或脱屑。埃可16型感染皮疹在热退后出现,应与婴儿急疹鉴别。猩红热样皮疹需与猩红热相区别,一般症状及咽部炎症均较猩红热为轻。出现疱疹者应与水痘鉴别,如手、足、口病的皮疹形态较水痘为小,皮厚且较硬,多分布于手、足,少见于躯干。

并发症

本病可出现各个系统的并发症,例如出现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婴儿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等并发症。由于营养不足引起主要有气胸、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栓塞。血清电解质紊乱,微量元素缺乏,必须脂肪酸缺乏,低血糖及高血糖,肝功能损害,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使用脂肪乳,减少葡萄糖。

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呕吐腹泻者要注意水电介质平衡,对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应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药,出现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时,应及早应用快速毛地黄化疗法,供氧,利尿等积极抢救。经动物实验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期可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故在疾病早期一般不主张应用,但对某些严重病症如急性心肌炎伴心功能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者,临床上仍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未发现不良反应,成人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或强的松20~40mg,小儿氢化可的松每日20mg/kg或强的松每日1~2mg/kg,疗程1~3个月。


预防

患者及带病毒者为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粪便排出,持续1~18周,也可从咽部排出,时间短,约持续3周。患者脑脊液、血液、胸水、皮疹疱浆、骨髓、唾液及尿中均可分离出病毒。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或由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传播极广,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小儿受染机会虽较成人为多,但也有主要侵犯成人的流行报道。这些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易在家庭及集体机构中散布,继发感染可高达40%~70%,但隐性感染远较显性感染者多,其比例可达130∶1。本病终年可见,以夏秋为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常有改变,此为其流行特点。由于健康人尤其小儿粪便带病毒率较高(5%~50%),因此在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时,除粪便病毒分离外,尚应有血清免疫学方面的证据。

肠道病毒感染绝大多数病情较轻,一般都可顺利恢复。新生儿全身感染影响心、脑、肝等重要器官时,病情危重,预后差。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很少发生瘫痪,轻瘫者恢复快,极少留下后遗症。大流行中个别病毒侵犯延髓、脑桥者,也可危及生命。急性心肌炎大都恢复,也可发生猝死,个别患者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心肌病

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体格锻炼,均有助于防止本病的流行。对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ml或胎盘球蛋白6~9ml以预防感染。也有广泛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使产生肠道干扰作用而控制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的流行。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型别甚多,故制备型特异的疫苗有一定困难,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对一些与大流行有关的型别,如经常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流行的柯萨奇A7型病毒和埃可9型病毒,和经常引起严重心肌炎的柯萨奇B组2、3、4、5型病毒等,应积极制备减毒活疫苗。

相关疾病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绞痛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心包积液 克山病 急性心包炎 头痛 结核性脑膜炎 共济失调 隐球菌脑膜炎 胃溃疡 肝炎 急性胰腺炎 糖尿病 脚气病 风湿病 关节炎 支气管炎 胸膜炎 感冒 呼吸衰竭 肺水肿 流感 肾炎 尿毒症 败血症 中毒 胆囊炎 阑尾炎 小儿腹泻 新生儿肺炎 手足口病 惊厥 麻疹 幼儿急疹 水痘 脊髓灰质炎 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 猩红热 化脓性脑膜炎 结膜炎 咽炎 黄疸 疼痛 风疹 乙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休克 胆石症 疱疹性咽峡炎 新生儿心肌炎 早搏 血尿 昏迷 瘫痪 积聚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