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呛

顿呛
顿呛,又名时行顿呛、时气嗽、时行嗽、天哮呛、顿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

就诊科室:内科 中医科 呼吸内科 

医生指导:顿呛常见问题 >>

介绍

顿呛,又名时行顿呛、时气嗽、时行嗽、天哮呛、顿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起病初期,先有表寒或卫分证,以后则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了常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可拖延至三、四月之久,故又有百日咳之称。

最新文章

怎么判断宝宝呛到气管 宝宝呛到气...

宝宝吃东西呛到气管什么症状

宝宝肺里呛到东西症状有哪些 这些...

宝宝吃奶总是呛到怎么办

宝宝呛到后呼噜呼噜的是什么原因

如何预防宝宝每次喝水都会呛到

宝宝呛到气管和肺表现有哪些

宝宝睡觉突然呛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宝宝用奶瓶喝水总是呛到 解析宝宝...

宝宝出生呛羊水怎么办 如何减少...

更多文章>>

症状

顿呛有初、中、后三期证候之异。

1.顿呛初期:邪犯肺卫,卫气失宣。其症咳嗽,流涕,痰涎稀薄,咳嗽逐渐加重。

2.顿呛中期:病邪由表入里,郁而为热。《幼科金针》谓:“其证嗽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

3.顿呛后期:顿呛减轻,吼声消失,但咳久气阴耗伤,精神困倦,或伴有食欲不佳,二便失调等。

病因

顿呛的发病,多由肺气素虚,不能外卫皮毛,致为风寒湿热之邪所袭,肺气不清,痰浊内蕴,清肃失其常度,如病邪久恋,每致体力亏耗,中气虚弱,脾气不能散精归肺,形成土虚湿泛,肺脾两亏之候。和肝气不舒,肝胃不和,肝气犯肺等原因有关,肺气不足,失去儒养所致。

检查

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夺检查事项为好。出现明显的阵发、痉挛性咳嗽,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痉咳特点为成串的、接连不断的痉挛性咳后,伴一次深长吸气,此时因较大量空气急促通过痉挛着的声门发出一种特殊的高音调鸡啼样吸气性吼声俗称“回勾”。然后又发生一次痉咳,反复多次,直至咳出大量粘稠痰液,同时常伴呕吐。痉咳时患儿常面红唇绀,舌向外伸、表情焦急、颈静脉怒张、躯体弯曲。由于剧咳可致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痉咳次数随着病势发展而增多,每于进食、哭闹、受凉、烟尘刺激、情绪激动等均可诱发。痉咳间歇期患儿玩耍活动如常。本期若无并发症,体温多正常。

鉴别

顿呛初起与伤风感冒颇难区别。如果伤风感冒经过治疗病情好转,而咳嗽却逐渐加剧,且有日轻夜重并具有典型的顿呛及伴有吼声,则诊断较易确定。《杂病・证治准绳・咳嗽》谓“时行嗽,恶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病症的鉴别应该结合脉诊,舌诊,掌诊等。

并发症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呕吐,精神困倦,食欲不佳。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炎最为常见,多为继发感染所致。痉咳可减轻,患儿出现高热、气促、紫绀及肺部罗音。其他还可出现肺不张、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肺结核患者再患本病可促使结核病变活动。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百日咳脑病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3%。严重痉咳引起脑缺氧、水肿、血管痉挛或出血。表现为惊厥或反复抽搐、高热、昏迷。恢复后可留有偏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其他如结膜下出血、脐疝、腹股沟和脱肛等。

治疗

顿呛有初、中、后三期证候之异。

1.顿呛初期:邪犯肺卫,卫气失宣。其症咳嗽,流涕,痰涎稀薄,咳嗽逐渐加重。

2.顿呛中期:病邪由表入里,郁而为热。《幼科金针》谓:“其证嗽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

3.顿呛后期:顿呛减轻,吼声消失,但咳久气阴耗伤,精神困倦,或伴有食欲不佳,二便失调等。

顿呛中医治疗方法

外感热病,即类流感也是常见的外感咳嗽,病人咳黄痰、发高烧、咽痛口干,苔黄脉数,往往伴有便秘。治疗上应宣肺清热、止咳化痰。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可通过泻大肠热来清肺中之邪,可用对症的小承气汤及麻杏石甘汤加减来治疗。如果咳嗽迁延不愈,痰黄不易咳出,高烧不退,提示可能转为肺炎,则应泄肺清热化痰。风寒咳嗽是最常见的外感咳嗽,多由风寒感冒引起,患者有咳嗽、鼻塞、流清涕、头痛、怕冷及发烧,苔薄白,脉浮。治疗可采用温肺散寒、止咳化痰,根据病情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治疗。此外,阴虚咳嗽也很常见,患者多因久咳不愈,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却持久不止,并伴有低热、盗汗、苔薄黄、脉细数等阴虚症状。治疗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味麦冬等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预防

对于这样的病症隔离患者的重要环节,隔离期从发病之日算起是6个星期。对出生满3个月的小儿,要进行百白破三联疫苗的预防接种。对没有进行过预防接种的体弱婴儿,如已接触过百日咳患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对以前已经接受过预防接种的小儿,可再注射一次百日咳疫苗,以促使产生抗体,加强其免疫力。

相关疾病

头痛 咳嗽 感冒 百日咳 伤风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