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

就诊科室:传染病科 传染科 

医生指导:登革热常见问题 >>

介绍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新文章

登革热是什么引起的

登革热初期症状

登革热传播需三个条件

如何判断自己得了登革热 登革热的...

登革热会死吗

登革热要吃什么药

登革热是几类传染病

登革热病毒结构

登革热死亡率是多少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更多文章>>

症状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病因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检查

1.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4.反转录“RT-PCR”检测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出现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失调,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

鉴别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
3.猩红热
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小时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
4.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5.钩端螺旋体病
病前有疫水接触史。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6.恙虫病
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7.伤寒
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中“O”抗体效价可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并发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ase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渐出现G6PD缺陷所致。
2、精神异常:个别患者可并发感染性精神异常,尤其多见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4、肝功能损害:轻度肝功能损害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边缘锐利,质软,肝功能检查出现ALT,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征。
5、尿毒症: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促进尿毒症的发生。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

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预防

1.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

相关疾病

头痛 脑炎 脑疝 腹泻 腹痛 便秘 麻疹 猩红热 鼻出血 黄疸 疼痛 休克 咯血 流行性感冒 上消化道出血 血尿 昏迷 谵妄 脱水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