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常见的病媒昆虫有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等,此外还包括蠓、蚋、虻、白蛉等。不同虫媒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是不尽相同的。以乙脑为例,刘起勇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它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在夏秋季流行,病原体为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类,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为猪。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紧急为宠物猪、商业猪打乙脑疫苗,其实也就是控制乙脑的传染源。
最新文章
症状
病原体随恙螨叮咬侵入人体,局部皮肤出现丘疹、焦痂、溃疡及淋巴结炎,进入血液引起寒战高热,持续1-2周逐渐降低。高热期头、身痛、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结膜充血,重者谵妄、昏迷。
患者及带疟原虫者为本病传染源,以蚊为传播媒介。其典型发病为三期,即寒战、发热、出汗,严重者可出现高烧、剧烈头痛、谵妄、抽搐、深昏迷。
流行性斑疹伤寒,通过虱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于冬春季,起病急,寒战高热,持续发热约2周,伴剧烈头痛、身痛、恶心呕吐、面红耳赤。皮疹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常有兴奋、狂躁、精神异常、谵妄甚至昏迷等症。
丝虫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潜伏期4-5个月至1年不等。急起发热、畏寒伴有淋巴管和淋巴结炎,以四肢多见。若淋巴管阻塞,可见淋巴管曲张、淋巴结肿胀及丝虫肉芽肿等。
登革热为一种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蚊为媒介而传播。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关节痛及肌肉疼痛,全程约一周,通过发热经2-3日后下降,历时1-2日又复发上升,此时常有皮疹出现。本病传播迅速,但病死率低。本病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温带亦有。常发生于夏末秋初,气候温热的季节中。
病因
以乙脑为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它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在夏秋季流行,病原体为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类,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为猪。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紧急为宠物猪、商业猪打乙脑疫苗,其实也就是控制乙脑的传染源。
检查
虫媒传染病检查:
流行性乙脑神经系统检查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
疟疾:根据在流行区域居住或停留,临床典型发作症状及脾肿大,贫血等,血液涂片可找到原虫。但在流行区,只要有比较典型症状,即使涂片找不到疟原虫,也要按照疟疾病人进行诊断性治疗。
鉴别
以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例。支气管肺炎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常见并发症,其他尚有中耳炎、腮腺炎、心内膜炎、脑膜脑炎等,偶见趾、指、阴囊、耳垂、鼻尖等坏死或坏疽,以及走马疽,胃肠道出血、胸膜炎、流产、急性肾炎等。轻型病例和复发型斑疹伤寒很少有并发症。
并发症
寄生虫病1: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疟原虫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单细胞生物。感染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出汗、黄疸、贫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降低、肾功能损伤。脑型疟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
寄生虫病2:淋巴丝虫病
在我国,淋巴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其成虫均寄生在感染者的淋巴系统中。急性期主要出现过敏和炎症反应,以及周期性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大多发生在小腿内侧及内踝上方,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有时可形成脓肿。当成虫寄生于精索、附睾和睾丸附近的淋巴管时,还能引起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全身症状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进入慢性期后(通常见于反复感染的病人)可致淋巴管腔狭窄或阻塞。
病毒性疾病1:乙脑
乙脑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吸血昆虫蚊子叮咬感染健康人。夏秋季节儿童多发。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如嗜睡、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病毒性疾病2:登革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在我国海南、广东南部和台湾常有流行。典型的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2~7天,起病急,畏寒高热,可伴有剧烈头痛及眶后痛、背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颜面潮红、眼睑浮肿及结膜充血,全身可见斑丘疹。同时可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不典型的登革热只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登革出血热多见于14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主要区别是有出血倾向。
登革热一般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病死率极低。而登革出血热则病死率较高,决定其预后的关键在于是否早期积极治疗。
治疗
防止昆虫叮咬。蚊子、跳蚤、虱子和蜱螨等吸血昆虫可传播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斑疹伤寒、丝虫病和恙虫病等。尽量不要在野外宿营,若确实无法避免,应有帐篷,或身上涂抹有芳香味的驱虫剂,并穿长袖衣裤睡觉。要特别注意检查卧具是否卫生,有无跳蚤、虱子,若卫生状况不好,应立即改换地方入住。
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给6个月~10岁儿童注射乙型脑炎疫苗,或出游前一个月完成;在有斑疹伤寒流行趋势时,应接种斑疹伤寒疫苗;到东南亚或非洲旅游者,应接种乙脑、登革热、黄热病疫苗。
配备必要的药物。到疟疾疫区旅游者务必备用氯喹、乙胺嘧啶和甲氯喹等;若疑患恙虫病,服用强力霉素对治疗恙虫病有特效;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可用于发热、头痛、四肢关节痛,以减轻痛苦。
预防
第一,减少居家积水,时常喷点杀虫剂,不给蚊子生存空间。
第二,注意关好纱窗、纱门防蚊。
第三,不要把易拉罐、矿泉水瓶、鸡蛋壳等容易积水的垃圾乱扔,垃圾桶最好用有盖的那种。
第四,如果出差或长期不居住,把抽水马桶的盖子盖上,把洗手池、水池里的水放干净,以防蚊子产卵。
第五,运动后最好赶快洗个澡,汗水少了,蚊子就叮得少,洗澡时最好少用香皂。一般来说,蚊子喜食花蜜露,因此,使用香水、化妆品、面霜等带花香味的物品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上升。不过,并非所有的香味都会招惹蚊子,如男士常用的古龙水,因其带檀香味,反能起驱蚊的作用。
第六,要多吃蔬菜,蔬菜中含有一些蚊子不喜欢的气味,如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大蒜等有辛辣味的蔬菜,人吃下后,蚊子也会远离你。
第七,穿浅色衣服,伊蚊(又叫花斑蚊),最喜欢停在黑色衣服上。尽量穿袜子,许多女孩子喜欢光脚穿鞋,殊不知穿袜子后,蚊子感觉人的皮肤湿度降低,皮表挥发物减少,会减少叮咬。
第八,被叮咬后尽量不抓。抓挠后,皮肤里的组织液、淋巴液等渗出,肿成一个疱,就会越抓越痒,而且还不易消退。如果坚持不抓,一般10至15分钟后,痒感就能明显消退。
第九,野外活动最好每天服用适量维生素B1,因为服用后,维生素B1经人体新陈代谢,从汗液或尿液排出体外,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气味,蚊虫很讨厌这种气味,就不敢接近人体。
第十,婴幼儿最好不用蚊香。蚊香的主要成分是杀虫剂,通常是除虫菊酯类,其毒性较小。但也有一些蚊香选用了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这类蚊香虽然加大了驱蚊作用,但它的毒性相对就大得多。电蚊香毒性较小,但由于婴幼儿的新陈代谢旺盛,皮肤的吸收能力也强,使用电蚊香对小儿身体健康有碍,最好也不要常用,如果一定要用,尽量放在通风好的地方,切忌长时间使用。
相关疾病
头痛 莱姆病 淋巴结炎 疼痛 疟疾 鼠疫 登革热 流行性斑疹伤寒 乙脑 恙虫病 丝虫病 昏迷 谵妄 肿胀 黄热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