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亦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医生指导:真菌性皮肤病常见问题 >>

介绍

真菌性皮肤病,亦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癣菌侵犯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多呈水疱鳞屑型表现,损害多限于一侧,初发生小水疱,数目多少不一,疱液干涸后脱屑,范围日渐扩大,久之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宽深,失去正常的光泽,柔韧性,触之有粗沙感。

最新文章

真菌性皮肤病怎么治比较好

真菌性皮肤病有哪些症状类型?

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检查出真菌性皮肤病

患上真菌性皮肤病应该注意的治疗事...

真菌性皮肤病该怎么预防

真菌性皮肤病的检查诊断方法是什么呢?

真菌性皮肤病的主要几种方式

真菌性皮肤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误区是什么呢?

不同类型的真菌性皮肤病有哪些症状呢?

更多文章>>

症状

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有:
一、花斑癣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两者为同一种嗜脂酵母—正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不同皮肤病变。花斑癣亦称汗斑,表现为细碎脱屑的斑片,伴色素沉着和或色素脱失。马拉色菌毛囊炎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表现为痤疮样丘疹。在正常人皮肤可寄生此菌,但在多汗、多脂、不勤洗澡、不勤换内衣、患有慢性病、营养不良时,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或慢性感染时容易发病,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较为多见,以青少年发病为主,16-40岁为高发年龄。人体上半部毛囊皮脂腺丰富,为本病的好发部位。
二、皮肤癣菌病
1、头癣:头癣是一种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头癣在显微镜下有三种类型:发外型、发内型和黄癣。临床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2、体股癣体癣和股癣是指光滑皮肤表皮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系专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体癣。患病初期时皮肤发红,出现针头大或米粒大小红色斑丘疹、小水疮、但边缘清楚,随着病情进展,皮损逐渐向外扩大,而中心部分愈合,扩张的边缘可见明显的水疮、丘疱疹、多同心圆形,面积可大可小,自觉瘙痒。发病率的高低受气候条件、患者职业或生活习惯、卫生状况、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影响。
3、手足癣:手癣和足癣是指发生在手足皮肤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尤以足癣常见,人群患病率高达30%-70%。易感因素为气候湿热、足部多汗少脂以及局部欠透气、患糖尿病等。手足癣分为三种类型:鳞屑角化型、水疱型、擦烂型。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干燥、有鳞屑、角化和破裂,可引起疼痛。水疱型表现为散在或群集的深在性小水疱,发生在掌跖或指(趾)间,自觉症状为剧烈瘙痒。水疱可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结炎等。擦烂型往往与水疱型混合存在,趾面皮肤浸渍发白,常因搔抓除掉浸渍的表皮,露出红润的湿烂面,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
4、甲癣和甲真菌病:是由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真菌往往来源于手足癣,侵犯指甲的真菌主要是红色癣菌,侵犯趾甲的多半是表皮癣菌,少数是白色念珠菌及红色癣菌等。为一常见病,多发病。年龄愈大,愈易感染。肥胖和糖尿病、HIV感染、滥用抗生素及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易发生此病。
三、着色芽生菌病或称着色真菌病:是由多种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一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局灶性感染,最常累及部位是四肢,特征表现为逐渐增多的疣状增生和结痂性损害。常见于户外活动人群及赤足者。
四、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是由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通常表现为淋巴管性传播,偶可引起肺、关节、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温带及热带地区常见,成人比儿童常见,尤其在经常接触土壤、植物或植物性物质的职业个体中更为普遍。
五、暗色丝孢霉病: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多种条件致病性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组织感染。这种真菌不同于皮肤着色真菌病的病原菌,这些真菌的特征性表现为在组织中形成有隔菌丝相培养物中或多数病例组织中生长的真菌细胞壁中有色素形成。
六、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指念珠菌属所引起的感染。30-50%的正常人的口腔和消化道中可以分离出念珠菌。正常妇女生殖道念珠菌带菌率也高达20%。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菌,易引起粘膜、皮肤和甲的感染,常见的有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皮肤念珠菌病、甲念珠菌感染、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5种。

病因

环境因素
引起本病传播场所相当广泛,可以通过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脚盆、毛巾、理发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广为传播。由此可见,上述公共场所必须有严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则欲控制其发病率则不容易实现。
免疫因素
虽然有人认为真菌传染力低,即便在趾间,如果局部不破伤,还是不易发病。但众所周知,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长期因病而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等。以上情况,无疑将对癣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机体传播
由于人们对癣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因而不重视它,有病往往任其发展。以足癣而论,多数患者,病情不很严重,仅微痒而已,故从不主动去求医;某些病人即使有较明显症状,亦仍不积极医治,缘于患病日久,习以为常了;还有部分患者,虽经治疗而获痊愈,但因感染源没有控制,又无预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复发。以上例举的三种人都是带菌者,其最终造成后果:对已则可能引起自身传染而招引他处发生癣;对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周围人群传播。

检查

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特点,诊断一般较容易。必要时可进行如下辅助检查:
一、真菌显微镜检查:选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病发几根。置于玻片上,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一滴,加盖玻片。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以促进角质溶解。最后进行镜检观察。真菌检查阳性对诊断有确诊作用,如阴性也不能排除癣的诊断。
二、真菌培养:常规的培养基是采用沙堡弱(sabourauad)培养基。将从病灶取来的鳞屑、毛发或疱膜接种后,放入25~30℃恒温箱中培养。一般5天左右即可见菌落生长,随后可进行菌种鉴定。如经三星期培养无菌落生长,可报告培养阴性。
三、滤过紫外线灯检查:该灯又名伍德(wood)灯,系紫外线通过含有氧化镍的玻璃装置,于暗室里,可见到某些真菌,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下产生带色彩的荧光。这样可根据荧光的有无以及色彩不同,在临床上对浅部真菌病,尤其头癣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此外,本灯对诸如托儿所群体检查也有帮助。

鉴别

一、头癣应该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及斑秃进行鉴别:银屑病以成人多见,始自儿童发病较少。除头部有病变外,往往于躯干、四肢伸侧也常受累及。皮损呈斑块、表面附有厚层银白色鳞屑。病损处头发为毛笔状,但其本身无病理改变,即未见断发、脱发以及发干、枯弯曲等;脂溢性皮炎以成人居多,好发于头部眉部、鼻唇沟、胡须部、腋下,躯干中央及阴阜处。皮疹为红斑、丘疹、表面有油脂状鳞屑。无断发现象、奇痒;斑秃、俗称“鬼剃头”。发病前多有精神障碍,病变处呈类园形脱发,境界分明,脱发区内既无炎症反应,亦无鳞屑。主观无痒感。上述皮肤病毛发真菌检查皆为阴性。
二、体癣须与玫瑰糠疹及银屑病进行鉴别:玫瑰糠疹惯发生在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疹泛发且对称分布,主要表现为红斑,病损长轴与皮纹或肋骨相平衡,表面附糠状鳞屑。真菌镜检阴性;银屑病多见冬季加重,夏天缓解。余者鉴别内容参照上述。
三、股癣主要应同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鉴别:神经性皮疹及慢性湿疹真菌检查均为阴性外,该两种病未见损害边缘略高于邻近正常皮肤,而且也无夏重冬轻的现象。
四、手足癣要与湿疹及汗疱疹鉴别:湿疹往往累及手足背面和指趾伸侧,常对称分布。急性型皮疹为多形性损害,慢性者往往见有浸润明显,可呈苔藓样变,色泽暗红,界限一般清楚;汗疱疹好发于手指侧及掌之边缘,常伴发多汗症。以上疾病真菌检查均为阴性。

并发症

主要是并发真菌感染等。

治疗

全身治疗
(一)酮康唑(kefoconazole):现今多以本药内服以替代灰黄霉素。酮康唑系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咪唑类药。其抗真菌机理是通过抑制做为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份的麦角畄醇合成,导致该菌细胞膜失去正常功能,引起膜的通透性增高,最后使真菌变性乃至死亡。据临床实践本药对浅部真菌病有良好的疗效。
适应症:主要用于头癣,其次全身泛发体癣,重症型股癣以及甲癣。
禁忌症:肝功异常,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本药品。
剂量:成人,200mg,1次/日。儿童体重20公斤以下,50mg,1次/日;20~40公斤,100mg,1次/日;40公斤以上可按成人剂量服用。
(二)其它咪唑类药:伊康唑(Itraconazole)抗真菌效力为酮康唑的5~10倍,用于治疗皮肤癣菌的最小剂量。
局部治疗
未累及毛发或甲板的浅部真菌病,采用局部疗法均可收效,但需要耐心,坚持较长时间擦药。常用有二组药物。
(一)外用独特药物:可选用特效药物克癣灵药水,外涂患处,
(二)特异性广谱抗真菌剂:目前广为应用最大的一族都有共同的咪唑环,即咪唑类药象硫康唑(fioconazole),咪康唑(Miconazole)、肟康唑(oxiconazle)、益康唑(e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白呋唑(Bifonazole)及克霉唑(氯三苯咪唑Iotrimazoie)等往往制成1~2%霜剂,以供临床应用。

预防

一、努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癣病的防治常识和措施。
二、积极医治癣病患者,特别是头癣和手足癣,要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三、讲究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日常生活。

相关疾病

艾滋病 烧伤 体癣 头癣 花斑癣 孢子丝菌病 股癣 念珠菌病 叠瓦癣 隐球菌病 皮肤癣菌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