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

黄褐斑
黄褐斑又名肝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后天性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发生于日...

别名:肝斑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中医科 中医皮肤科 

医生指导:黄褐斑常见问题 >>

介绍

黄褐斑又名肝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后天性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发生于日晒部位,并于日晒后加重。中青年女性多见,病程慢性,无明显自觉症状。病情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色素沿着区域平均光密度值大于自身面部平均光密度值的20%以上。黄褐斑是一种后天性黑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发生于日晒部位,并于日晒后加重。女性多见。女性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均有发生。如发于孕妇,多开始于妊娠2~5个月,分娩后逐渐消失。但下次妊娠还可再发,称为妊娠性黄褐斑,我国乌鲁木齐10岁以上的健康人中黄褐斑患病率为9.7%,男性占10.9%,女性占8.1%。

最新文章

患了黄斑斑日常要注意什么呢

怎样才可以去除眼部黄褐斑呀?

为什么脸上长蝴蝶斑 脸上长蝴蝶...

黄褐斑跟性生活有关系吗

黄褐斑的内治法和外治法

面部黄褐斑的消除方法

什么中药材可治疗黄褐斑 3种中药...

8款美白祛斑汤 有效祛除黄褐斑

祛除黄褐斑为什么要内调外治?

黄褐斑的早期症状特征

更多文章>>

症状

损害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明显。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

体征:

多发于30岁左右的已婚妇女,但未婚妇女和男性也可见。损害为淡褐到淡黑色斑片,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无炎症及脱屑,对称分布于面部。面中型最为常见,损害分布于颊、额、上唇、鼻和颏部。颧型损害累及颊和鼻部。下颌型损害累及下颌支部。局部无炎症及鳞屑,缺乏自觉症状,损害随季节、日晒、内分泌变化等因素而减轻或加重,但多经久不退呈慢性病程。

病因

西医病因:

本病与内分泌特别是求偶素失调有关,服用避孕药的妇女约20%发生本病,系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联合作用所致。停服后损害可消退,亦可持久存在。妊娠性黄褐斑常从怀孕3-5月开始,分娩后渐消退,有的可因女性生殖器疾病或于绝经期发生本病。某些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癌肿、慢性乙醇中毒、肝病和恶病质患者以及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嗓(冬眠灵)、苯妥英的患者也可伴发本病。日光则是本病的一种促发因素。临床上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且也常见于男性。

中医病因:

由忧思抑郁,血虚不华,火燥津亏而成。

病理:

组织病理示角质形成细胞内黑色素颗粒增大,且数目增多。



检查

1、肝功能:肝功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分泌胆汁、免疫防御功能等;另一方面是指医院检验科里的医学检验项目,包括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r-谷氨酰转肽酶等等。
2、肾功能:肾功能(renalfunction)是指肾脏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维持机体钠、钾、钙等电解质的稳定及酸碱平衡的功能,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及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等。
3、组织病理: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多,黑素细胞不增加,真皮上层可见较多的嗜黑素细胞及游离的色素颗粒,可见围管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鉴别

中医诊断标准:

黄褐斑患者常有肝郁、肝热与血瘀症状,有的病人则表现为脾胄虚寒证,或肾阳虚寒。肝郁气滞,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使血液瘀滞于颜面;或因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痰湿内停,晦浊之气循经络而上熏于面;或因肝郁化热,热灼肾阴,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导致肝肾同病,血虚不荣,火燥结滞而发病。

西医诊断标准:

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其境界清晰,边缘常不整,形如地图或蝴蝶、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处,亦能使整个面部受累及。褐斑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

西医诊断依据:

使用Wood氏灯检查,黄褐斑可见有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三种。组织病理检查见损害处,黑素细胞的黑素形成活跃,表现为基底层黑素增加,但无黑素细胞的增殖。真皮上部可见游离的黑素颗粒或被噬黑素细胞所吞噬,无炎症浸润。有时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西医鉴别诊断:

1.瑞尔黑变病:好发于前额、颧部、颈及耳后,也可累及躯干及四肢,呈灰褐、深褐或蓝灰色损害,有时略呈网状,境界不清,色素斑上常有粉状鳞屑,可伴皮肤轻度发红及瘙痒。

2.阿狄森氏病:色素沉着呈全身性弥漫性分布,青铜色至黑褐色斑片,除面部外还可见于乳晕、外生殖器等处,有全身症状如体重减轻、乏力、血压降低等。

3.Civatte皮肤异色病:皮损对称分布于面、颈和上胸部,为红棕色网状色素沉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萎缩。


并发症

临床中,黄褐斑常并发多种疾病,如:生殖器官疾病(女性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肝病(当肝功能不全时,因肝脏破坏,以致雌激素在血中积蓄,刺激黑色素增加而发生黄褐斑),慢性营养不良(因硫氢基来源不足而使色素增加)等。
更为严重的就是,黄褐斑是内分泌失调的先兆,内分泌长期失调就会引发乳房肿块,子宫肌瘤等多种病变。

治疗

西医治疗:

应尽量去除病因,避免日晒。

一、全身治疗

1.维生素C,每日1~3g口服或静脉注射。

2.谷胱甘肽400mg和维生素C1g混合静脉注射,每周2次。

3.硫代硫酸钠20ml加维生素C1g静脉注射。

二、局部治疗

1.单用以下药物有一定的疗效,包括:①3%氢醌霜;②20%氢醌单苯醚霜;③5%~20%白降汞软膏;④20%壬二酸霜;⑤10%曲酸霜;⑥3%过氧化氢溶液;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⑧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倍他米松、地塞米松、肤轻松等;⑨0.1%维甲酸霜外用;⑩3%对苯二酚单丙酸酯霜,外用。

2.复方制剂外用:①0.05%维甲酸,4%氢醌,0.03%地搴米松之复方霜剂;②0.05%丙缩羟强龙霜加入0.25%薄荷脑,0.5%抗坏血酸,2%水杨酸及5%氢醌粉。

3.其它:①健肤生膏霜(主要含无毒株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等);②0.5%Ge~132霜;③0.5%松果体霜,外用。

中医治疗:

中医治则为温补脾肾、调和气血、活血化瘀。

一、辨证选方

1.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瘀血甚者加大黄zhe虫丸。

2.肝脾失和:治宜疏肝健脾,方选逍遥散据证加味。

3.痰湿内停:治宜温阳健脾,利湿祛痰,方选苓桂术甘汤据证加减。

4.肾水不足:治宜滋补肾阴,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

二、外治法

1.紫草外洗方:紫草30g,茜草、白芷、赤芍、苏木、南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g,加水3000ml煮沸15~30分钟,待温局部溻洗。

2.选用纯净无杂质的中药白芷25g,白附子20g,密陀僧6g,烤干后研末过筛调入雪花膏内,调配成55%浓度,消毒后装入瓶内备用。早晚各涂1次。

3.五白膏:用白及、白芷、白附子各6g,白蔹、白丁香(雀烘)各4.5g,密陀僧3g,研细末,用少许搅人鸡蛋清或白蜜内,睡前涂于黄褐斑上。

三、其他疗法:

1.秦皇祛斑茶:主要成分为柿叶,每次1~2g泡茶分饮或每日2次饮用,或用3~4g泡茶每日频饮,连用2个月,2.中药面膜: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沙参、羌活、防风各10g,细辛10g,制成流浸膏加乳剂基质成霜剂。首先洁面,然后将霜剂涂擦于面部,采用袁氏按摩法轻柔按摩10分钟,然后用石膏粉倒模。每周2次,6次为1疗程。

中药治疗:

三黄丸每曰2次,每次4.5g。滋阴补肾片,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4.5g。以及健脾丸,化瘀祛斑胶囊等。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取脸部主穴然后再取与脏腑疾病相关的穴位或循经取穴,先针面部,次针耳部和肢体穴位。脸部采用浅刺法,体穴同一般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25次为1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从肝郁或肾虚着手,应用养血疏肝丸,六味地黄丸,并辅以活血药物。西药内用大剂量维生素C,外用各种还原剂。两者相辅多取良效。


预防

1、严禁使用含有激素、铅、汞等有害物质的祛斑产品,因为含铅汞含量超标的化妆品对黄褐斑的副作用太多,轻则造成黄褐斑的反弹,重则造成毁容。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掉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熬夜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黄褐斑的产生。

3、加强防晒,所有的色斑都害怕强光的照射,黄褐斑尤其如此,因此黄褐斑患者一定要左海防晒的预防工作,外出带遮阳工具,涂防晒霜等。

4、防黄褐斑,远离各种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会加快皮肤的损伤,导致黄褐斑的加重。

5、要始终保持豁达乐观,心情舒畅,情绪开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治疗黄褐斑好的疗效。

6、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要注意劳逸结合。

7、多食富含维生素c,E的食品,避免阳光久晒。

8、妇女口服避孕药者,应停止服用。

9、积极治疗内分泌功能障碍,肝病等原发病,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相关疾病

低血压 失眠 甲亢 内分泌失调 皮肤过敏 疤痕 雀斑 月经失调 痛经 附件炎 分娩 不孕症 激素依赖性皮炎 老年斑 睡眠障碍 酒精中毒 月经不调 皮肤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