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颌骨骨折包括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根据致伤原因,又可分为火器性损伤和非火器性损伤两大类。
最新文章
症状
颌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骨断端异常动度或移位、功能障碍等,还具有其他临床特点,这是由颌骨的解剖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1.骨折段移位
颌骨骨折后发生骨折段移位主要取决于骨折类型、撞击方向、肌肉牵拉和骨折段本身的重量。
2.牙齿咬合错乱
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常因颌骨骨折段移位而发生错乱,这是颌骨骨折最明显的症状,对诊断颌骨骨折有很重要的意义。上颌骨横断骨折,骨折段向下移位,使上颌后牙与下颌后牙发生提早接触,使前牙呈开牙合状态。下颌骨骨折后,多因骨折段移位,出现牙齿的咬合关系错乱。若无骨折段移位,则牙齿咬合无明显错乱。
3.骨折段异常活动
上颌骨是不能活动的骨骼,如出现活动,则为骨折的征象。下颌骨在正常情况下是通过关节作整体活动。出现分段的异常活动时,则表明存在骨折。
4.异常感觉
上颌骨骨折时,如有眶下神经受伤,眶下部、上唇和鼻部可出现麻木感。下颌骨骨折时,如伴发下牙槽神经损伤,同侧下唇可出现麻木感。
5.张口受限
颌骨骨折后,可因疼痛、骨折段移位、咀嚼肌运动失调和反射性痉挛、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原因,使张口受限。特别是下颌骨骨折,对张口运动影响较大。
6.影响呼吸和吞咽
颌骨骨折可因骨折段移位,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
7.视觉障碍
上颌骨、颧骨骨折波及眶部,有眼球移位时,可出现复视。有动眼神经和肌肉损伤时,可出现眼球运动失常。
病因
颌骨骨折的主要病因是各种外力致伤作用,通常包括击打伤、交通伤、坠落伤、枪弹伤,少部分可由医源性损伤。但是归结来看,都是外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颌面部所致。随着机动车的普及,交通事故引起的颌骨骨折比例逐年升高,成为颌骨骨折的主要原因。
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X线平片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是颌面部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尤其是下颌骨体部无周围骨质的干扰,可即刻明确诊断。对骨折线的走形显示亦较差。由于相连骨块的干扰、骨重叠和牙齿重叠,一方面表现为对矢状骨折和上颌窦后壁的骨折显示不清,另一方面对多发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显示困难并容易出现漏诊。因此,对于常规X线平片检查显示可疑骨折者,应进行CT进一步检查。
2.CT检查
CT横断扫描可比较准确地显示骨折情况,横行骨折线由于与扫描线走形一致,常可出现漏诊,需辅助冠状面扫描以弥补其不足。但冠状扫描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获取体位困难。如行CT三维重建技术即可任意切面立体地显示横行骨折,尤其是颞颌关节等较为复杂结构者,可应用“切割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两侧对比研究,直观地显示骨折及关节脱位情况。并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骨折片的大小与空间位置,但CT三维重建技术亦有其不足之处,如部分容积效应使菲薄的筛骨及腔内的碎小骨片难以显示。因此,在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颌面部骨折时必须结合横断位扫描CT图像。
鉴别
颌骨骨折在首诊时,应了解伤员受伤的原因、部位及伤后的临床表现,重点了解创伤力的方向和作用部位,详细的病史将有助于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通过手法检查伤区局部以及X线辅助检查后,诊断一般不难做出。具体到下颌骨骨折,结合病史以及上述临床表现,辅以影像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下颌骨骨折以往常拍摄下颌骨侧位片或曲面断层片,但对骨折的细节及三维状态显示并不清晰,对于之后的治疗辅助作用有限。现在采用CT扫描,可以全面了解骨折信息。尤其是三维CT重建,可以直观地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骨折发生的部位和移位情况,有助于指导接下来的骨折复位。
并发症
本病常常由于骨折时的合并伤也导致一些并发症,如髁突区受到严重创伤,可同时伴有颞骨骨板的损伤,致使此区肿胀明显,外耳道流血,如合并颅中窝骨折时,可出现脑脊液耳漏。
另外,本病还常常并发感染和溃疡等并发症:
1、感染是颌骨骨折开放复位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感染时应作脓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如有骨折端部分形成死骨,可以手术去除死骨及肉芽组织搔刮,待伤口愈合6个月后行骨移植修复。
2、颌骨骨折易并发口腔溃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病人骨折后行带钩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术,使之不能正常进行闭口运动,口腔的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影响;加之口腔上皮组织的不断脱落,唾液蓄积,食物残渣滞于口腔及牙弓夹板上,不及时清除,则导致食物腐烂变性引起口腔炎及粘膜溃疡,二是为了控制感染,在大量应用抗生素后体内菌群失调,口腔内一些正常细菌被抑制,霉菌和其他致病菌异常繁殖,三是因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极易导致口腔溃疡。
治疗
1.复位
颌骨骨折复位的重要标志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即牙齿的广泛接触关系。否则将影响骨折愈合后咀嚼功能的恢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三种:
(1)手法复位在颌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可用手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到正常位置。
(2)牵引复位颌骨骨折后,经过较长时间(上颌骨三周以上,下颌骨四周以上),骨折处已有部分纤维组织愈合,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牵引复位法。
(3)切开复位切开复位的适应证较宽。骨折段移位较久,已有纤维性愈合或骨性错位愈合,手法和牵引都不能复位时,则应施行手术切开复位。
2.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颌间固定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其他方法还有颌周固定法、加压钢板固定法等。
预防
本病多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其次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摄:
1、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2、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