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成功的慢性乙型肝炎伴浅表性胃窦炎病例治疗

发布时间:2013-09-03 15:14:00

分享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5岁。 【病史】 发现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0余年。2006年首次来我院就诊,因肝功能正常未进行抗病毒治疗。2006-2010年每年检查一次肝功能,肝功能均正常,一直服用护肝中药治疗。2010年6月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偏高开始服用肝利欣胶囊和胸腺肽治疗。2011年3月患者因乏力、尿黄加重,再次来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 未见明显阳性体征,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HBVDNA3.2×108copies/ml,ALT228U/L,AST146U/L,总胆红素:41.9μmol/L。抗HCV阴性,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由于患有浅表性胃窦炎,服用奥美拉唑。 【临床诊断】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伴浅表性胃窦炎。 【治疗过程】 该患者的基线HBVDNA3.2×108copies/ml,属于高病毒载量人群。对于基线病毒载量高的患者,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即使使用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的疗效仍不够满意。因此,联合治疗可能是更好选择。中国指南也明确指出,对于高病毒载量CHB患者,宜选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或尽早采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治疗方案和治疗结果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初始选择拉米夫定(贺普丁)联合国产阿德福韦酯(ADV)胶囊治疗。抗病毒治疗1年,HBVDNA持续下降,9个月后HBVDNA降至4.5×104copies/ml,但12个月后出现反跳,HBVDNA上升至8.1×104copies/ml,但未检测到耐药。患者由于伴胃病,长期服用抑酸剂奥美拉唑治疗,使胃酸pH值升高,可降低国产ADV的溶出度,从而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经考虑并经患者同意,换用原研ADV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联合原研ADV治疗的疗效经拉米夫定联合原研ADV治疗3个月后,HBVDNA下降至3.8×103copies/ml。6个月后获得HBVDNA阴转,目前仍在治疗,维持持续病毒学应答。 【治疗体会及讨论】 阿德福韦酯系多晶型药物,目前国产ADV均属于Ⅴ(E)晶型,溶出度试验和稳定性试验显示,国产ADV在pH值升高时的溶出效率下降,且稳定性也较差。患者开始国产ADV联合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一直未能转阴,当时考虑到疗效欠佳,有可能发生了基因型耐药。但经耐药检测无异常,考虑系药物作用力度不够,当时考虑了两个方案:①换用ETV等强效药物;②国产ADV胶囊改为原研ADV继续治疗尝试。为了后续治疗方案更有选择性,初步先建议换用原研ADV。后续24周后即取得疗效,且长期疗效稳定。提示原研ADV的疗效可能优于国产ADV。后得知患者有浅表性胃炎,一直在服用抑酸剂,考虑到已有研究证实,不同ADV在不同的pH环境中溶出度不同,提示在伴有胃病的患者中,原研ADV的疗效优于国产ADV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