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病例精选】新生儿卒中病例分享

发布时间:2013-06-19 15:09:29

分享

【主诉】 主因"出生后1d抽搐1次"入院。 【现病史】 患儿为第一胎、第一产,胎龄39+4周,因宫内窘迫行剖宫产娩出,羊水Ⅱ度污染。出生体重4250g,出生后1min、5min、10min的Apgar评分均为10分。出生后6h试喂糖水,12h开奶,吸吮力弱,20ml/次;出生后26h,无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反复踏车样抽搐,伴右侧面肌抽动,唇周轻度发绀,每次抽搐持续3~6min,反复发作3次,无意识丧失及呕吐,测血糖5.1mmol/L. 【家族史】 母亲26岁,血型B型,孕期规律产检。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妊高症等病史。父亲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癫痫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9℃,脉搏136次/min,呼吸46次/min,血压80/40mmHg,身长53cm,头围35cm.全身皮肤红润,无发花、苍白,前囟1.5cm×1.5cm,张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软,**无畸形,双侧睾丸已降至阴囊。脊柱四肢活动正常,双侧膝腱反射较活跃;原始反射:吸吮、觅食、握持反射正常,拥抱反射不完全。 【辅助检查】 生化检查:HCO3-23.5mmol/L,Ca2+1.16mmol/L,Na+142mmol/L,K+3.7mmol/L,血糖3.5mmol/L,除外低钙惊厥、低血糖惊厥。脑脊液常规:白细胞2×106/L,红细胞3×106/L,血红蛋白0.69g/L;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凝血功能:CT8.7s(参考值范围:9.8~12.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s(参考值范围:40~65s),D-二聚体0.535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3.1mg/L,提示凝血功能正常,但存在继发性纤溶。入院第二天查头颅MRI提示左侧额叶急性脑梗死(图1)。 【院内治疗】 入院后给予负荷剂量苯**20mg.kg-1.d-1后口服维持(5mg.kg-1.d-1),未再发抽搐;积极改善脑细胞代谢,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辅助脑组织修复。病情稳定后指导家长加强肢体**抚触,住院20d出院,嘱家长积极**抚触。出院时患儿精神反应良好,吞咽有力,奶量100ml/次,无呛咳;四肢主动动作较多,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病理征阴性。 【院外随诊】 4个月随诊,患儿会翻身,右手略笨拙、拇指内收,双下肢动作对称有力。现9月龄,患儿未再发抽搐,间断康复师指导训练,能直坐稳,掌膝爬,双手精细动作较灵活,智能正常。数字脑电图示左额区散发少量高波幅尖波。 【诊断标准】 新生儿卒中临床表现:常见惊厥发作缺乏特异体征惊厥是新生儿卒中最常见表现,25%~75%患儿出现惊厥发作,多发于出生后12~72h;抽搐部位多为病灶对侧躯体局部抽搐,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肌张力和原始反射异常等非特异症状和体征。当仅为脑血管分支供血区发生梗死时,则不一定表现出惊厥。新生儿卒中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为亚临床状态,常与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枢神经感染、先天代谢性脑病等混淆,不易鉴别,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应尽早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新生儿卒中的诱因:三大常见要素多可明辨新生儿卒中多数可发现较明确诱因,具体分为产前、产时、产后3部分;少部分为亚临床发生,无法确定明确病因。新生儿卒中产前因素包括以下三种:(1)母体因素,母体患有获得性/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妊娠合并症(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宫内感染、妊娠晚期外伤等。(2)胎盘因素,包括胎盘血管病变、胎盘血栓形成、胎盘早剥、胎盘出血、脐带过长/过短、胎盘感染等。(3)胎儿因素,主要有胎儿水肿、多胎妊娠、胎-胎输血综合征、宫内生长迟滞、宫内感染、遗传性凝血异常等。新生儿卒中产时因素常产时见原因有产伤、窒息、胎盘和脐带因素。以产伤最常见,出生时产钳助产、胎头吸引等可引起脑实质损伤、颅内出血等。近期研究发现,窒息仅与边缘性脑缺血有关,而与局灶性脑梗死无相关性,详细机制有待探讨。新生儿卒中产后因素患儿心血管异常、缺氧缺血、凝血异常、代谢病、红细胞增多症、感染、导管放置等因素均可增加卒中风险。新生儿卒中检查神经影像学为"金标准"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临床上可将影像学诊断分为三个层次:明确有无卒中;协助判断血管病变状态和卒中原因;明确是否存在可以修复治疗的组织。头颅CT对出血性卒中诊断的优势明显,但对缺血性卒中诊断有些局限,表现为几方面:(1)颅骨伪影干扰;(2)颈静脉窦血栓假阳性率高,因为高红细胞压积、血液流速减慢和邻近低密度无髓鞘脑组织等因素;(3)急性脑梗死时脑组织呈等密度,12~24h内CT不敏感;(4)CT仅能辨别5mm以上病灶;(5)电离辐射较大。头颅MRI是目前新生儿卒中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梗死数小时内即能表现出长T1、长T2信号;能发现直径1mm的病灶;可以具体了解脑损伤部位、范围及周围水肿情况。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准确发现细胞毒性水肿优于常规MRI检查,常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显示缺血区,一般1周左右转阴。磁共振血管成像是确定无创受损血管最理想的检查技术,但常因对血管亚分支成像不全、体重要求4kg以上等因素而受限。新生儿卒中的治疗对症为主加强新策略研究成人卒中的治疗已有许多成熟有效的办法,但由于新生儿个体的特殊性,一些对成人或儿童卒中的治疗措施还缺乏对新生儿卒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近年来,随着对新生儿卒中发病机制及神经修复等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前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干细胞治疗、抗凋亡、抗氧化、减少炎症介质损伤、促进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等方面,但仍处于研究阶段。目前,临床对新生儿卒中仍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

呵呵(2013-07-27 14:41:46)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