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痛1年半---原来是缺血性肠病

发布时间:2013-06-17 15:32:01

分享

【病例摘要】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阶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现将临床见到的一例缺血性肠病病例诊断过程分享如下;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61岁, 【主诉】 上腹痛痛1年半,加重半年。 【现病史】 患者2011年10月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主要位于剑突下,进食半小时后明显,可持续1小时,曽服用654-2效果不佳。无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呕血黑便腹泻便秘等症状。大便一天一次,黄便成型软便。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无效。2012年9月患者腹痛次数增加,进食前后出现,疼痛加重。 【辅助检查】 外院胃镜:胃溃疡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予以奥美拉唑20mgbid和胃黏膜保护剂一月,未见好转。2013年3月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常呕吐胃内容物。复查胃镜提示:胃溃疡较以前好转。无发热咳嗽胸闷胸痛症状。血常规肝功正常。腹部B超胆囊息肉。胸腹CT:胸主动脉冠状动脉降主动脉髂动脉多发钙化,管壁狭窄。为进一步就诊收入我院。发病以来,精神差,因腹痛近半年睡眠差,以软食为主,体重半年来下降10KG. 【既往史】 2011年头晕检查发现左颈动脉70%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头晕缓解,术后层口服一段阿司匹林。高血压20年,最高210/100mmHg,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为150/100左右。否认冠心病糖尿病。血脂不祥。 【个人史】 吸烟30年,20支每天,已戒烟5年。月经婚育史家庭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 T36摄氏度P70次/分R17次/分血压150/85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软,中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6次/分,脐上可闻及柔和舒张期杂音。肛诊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1,血常规两便常规正常!2肝肾功能正常。3血脂CHO5.18mmol/LTG2.25mmol/L,LDL-C3.63mmol/LHDL-C1.44mmol/L4CEACA50CA242CA19-9正常。5胃镜:浅表性胃炎。腹部B超:脂肪肝6心电图I,II,III,avFV5--V6ST段压低,II,IIIavFT波地平双向。7血管超声双侧颈动脉分叉处多发斑块形成;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不除外合并狭窄;双肾动脉阻力高。8腹部CT+血管重建腹主动脉及分支广泛管壁钙化斑块形成,腹腔干根部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管腔内非钙化斑块形成,管腔轻至重度狭窄。9血管造影术中见腹部动脉重度钙化,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开口重度狭窄并钙化。 【最终诊断】 缺血性肠病 【讨论】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可发生该病。该病常在一些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血管阻塞性缺血和非血管阻塞性缺血两种。前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病变动脉的横径缩小至正常2/3以下时,就会出现缺血症状。小肠缺血常常表现为进餐后疼痛,而结肠缺血常表现为腹痛伴血便。 【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以进食后腹痛为主要症状,虽然胃镜发现胃部溃疡和糜烂,但抑酸和保护胃黏膜等治疗无效。因此,不能只满足于已经发现的胃溃疡和胃炎的诊断,应进一步寻找病因。对于老年的慢性腹痛,尤其是伴有吸烟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考虑缺血性肠病肠绞痛的可能。一旦确诊本病,血管超声室最经济简便无创的检查,但敏感性相对较差,可以作为初筛检查。而CT血管重建可以进一步明确有无血管病变。血光造影不但是检查血管的金标准,同时可以对狭窄的血管行介入治疗。

yirenyouyuan(2013-06-18 19:57:59)

zlh19768644(2013-06-18 22:51:11)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

jielao24(2013-07-04 13:03:37)

根据既往史就要注意!

lcaay(2013-07-07 0:07:38)

谢谢分享

zymzyz(2013-08-26 19:54:57)

根据腹痛的时间规律,患者年龄分析,要考虑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