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血尿是在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正常健康人尿中可有少量红细胞,取10ml清洁新鲜中段尿15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将沉渣0.2ml混匀后涂片镜检,10×40高倍镜下红细胞≥3/HPF为镜下血尿,国外镜下血尿标准为红细胞≥5/HPF,但2-3周内至少3次。或者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重者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通常每升尿液中有1mL血液时即肉眼可见,尿呈红色或呈洗肉水样,其颜色与尿液的酸碱度有关,中性或弱碱性尿液颜色为鲜红或呈洗肉水样,酸性尿呈浓茶样或烟灰样。
最新文章
症状
1、根据肉眼是否可见血性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2、根据尿常规镜检是否有红细胞分为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
3、根据持续时间分为持续性血尿和再发性血尿。
4、根据有无其他临床伴随症状分为无症状性(孤立性)血尿和症状性(非孤立性)血尿。
5、根据病因是否与肾脏有关分为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
6、根据血尿是否源自肾小球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病因
小儿血尿病因很多,根据血尿来源分为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
肾小球性血尿
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小儿血尿最常见的原因。如各种急性、慢性、迁延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等。除血尿外,尚伴随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表现。②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常见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结节性动脉炎、溶血尿毒综合征、感染性心内膜炎性肾炎等。除血尿外,常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③家族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常见如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④单纯性血尿:临床仅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性镜下血尿,伴或不伴有发作性肉眼血尿,不伴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其他症状。⑤部分剧烈运动后一过性血尿。
非肾小球性血尿
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管、肾间质或尿路(包括集合系统、输尿管、膀肤和尿道)及全身性疾病。①尿路感染:如肾孟肾炎、肾结核、膀脱炎等。病原除细菌感染外,也可由病毒、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②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膀胧结石、尿道结石。③特发性高钙尿症。④药物及化学物质:抗生素(如氨基甙类、先锋霉素、青霉素、磺胺药)、乙酰水杨酸、抗凝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环磷酞胺、保太松、感冒通、苯酚、重金属(汞、砷、铅)等。⑤血管性病变:胡桃夹现象(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静脉瘘。⑥尿路畸形:多囊肾、马蹄肾、海绵肾、膀胱憩室、肾积水等。⑦肿瘤:肾母细胞瘤、肾胚胎瘤、白血病。⑧创伤:如外伤、手术、器械损伤、尿道异物等。⑨邻近器官病变:如阑尾炎、盆腔炎等。⑩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等。检查
血尿本身临床表现无特殊,主要是原发病相应表现或血尿相关伴随症状。
病史
①有无前驱感染及时间关系,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常有较明确的前驱病史,于感染后10~14
d出现血尿;而IgA肾病,呼吸道症状与血尿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不超过3d。②近期有无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史。③有无外伤史。④
有无与鼠类接触史,对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极为重要。⑤有皮肤紫癜史支持紫癜性肾炎。⑥有肝炎病史者要除外肝炎相关性肾炎。⑦
家族中有无血尿、肾衰、耳聋、眼疾患者,为遗传性肾炎、家族性良性血尿提供线索。⑧家族中出血史对血友病诊断有帮助。
伴随症状
①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但小婴儿可仅有发热、拒食、哭闹及体重不增等),其次要注意除外肾结核累及下泌尿道、高钙尿症。②肾区绞痛要考虑泌尿系结石。③瘦长体型有时左侧腹痛和腰痛者,要考虑特发性肾出血。④肾区肿块要考虑肾脏肿瘤、多囊肾、肾积水等。⑤肝脾肿大、角膜K-F环者要考虑肝豆状核变性。⑥有全身多系统损害者要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⑦伴有不明原因发热、消瘦、贫血及咯血者应疑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⑧发热伴面、颈、上胸部潮红,并渐出现皮肤出血点、低血压、休克、少尿应考虑流行性出血热。⑨有胃肠炎表现,随后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者要考虑溶血尿毒综合征。⑩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要考虑肾小球疾病。
血尿的诊断思路:首先明确是否为真性血尿;其次明确血尿的来源;最后明确血尿的可能病因。
鉴别
明确是否为真性血尿
当小儿尿色发红时,需排除假性血尿:①尿中某些代谢产物如卟啉尿、尿黑酸尿(酪氨酸代谢异常病)、胆色素、尿酸盐及药物如酚红、氨基比林、利福平、铁剂、甲基多巴、甲硝唑、呋喃妥英、嘧啶等均可使尿呈红色;某些食物或蔬菜中色素如甜菜、黑莓及食物颜色也可致红色尿。尿常规潜血、镜检红细胞均阴性。②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等。尿常规潜血阳性而镜检红细胞阴性。③非泌尿道出血,如阴道或下消化道出血混入、月经污染。
①肉眼观察:暗红色尿多来自肾实质或肾盂,鲜红色或带有血块者常提示非肾小球性疾患出血,血块较大者可能来自膀胱出血,尿道口滴血可能来自尿道。
②尿三杯试验:在患儿持续排尿过程中,用三只玻璃杯分别收集初、中、终各段尿液,然后进行血尿检查。初段血尿见于尿道疾病;终末血尿见于膀胱颈、三角区、后尿道及前列腺疾病;全程血尿则提示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疾病。
③尿常规检查:血尿伴大量蛋白(>2+)时考虑病变在肾小球,尿沉渣中如发现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多为肾实质病变;血尿伴大量尿酸、草酸或磷酸盐结晶者要除外高钙尿症、结石。
④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当尿中红细胞出现形态变化和伴有血红蛋白丢失时,即变形的红细胞为主时,为肾小球性血尿,其机制一般认为,肾单位血尿是红细胞被挤压穿过病变的肾小球基膜受损和通过肾小管时受到管腔内渗透压、pH及代谢物质(脂肪酸、溶血卵磷脂及胆酸等)作用,而发生外形及大小等的变化;当尿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均一的,即为非肾小球性血尿,该均一红细胞血尿是尿路血管破裂出血造成,因而红细胞形态正常。严重变形红细胞(环状、芽胞、穿孔)>30%以上称为肾小球性血尿,
并发症
1孤立性血尿凡尿中红细胞超过正常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改变及肾功能异常者称为孤立性血尿,又名单纯性血尿、无症状性血尿、良性再发性血尿。临床特点:①再发性血尿: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通常发作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3d后出现血尿,血尿持续1~2d,很少超过5d,肉眼血尿消失后尿检可正常或间断有镜下血尿,发作间隔不等。无链球菌感染的证据,不伴浮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②持续性或再发性镜下血尿:约占半数病人,多数为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时偶尔查尿发现,不能确定起病日期,无症状及体征。
2Alport综合征本病为一种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疾病,X连锁显性遗传为主要遗传方式,因编码IV胶原的COL4A5基因突变所致。男女表现不同,男性早期即有进行性血尿,学龄期出现神经性耳聋,20岁以后出现眼异常(白内障,圆锥性晶状体)及肾功能不全。女性则轻重悬殊,轻者至老年无症状,重者与男性相同,中年即进入肾功能不全。电镜有特征性的改变为基底膜厚薄不一,致密层分裂为多层网状,内有致密颗粒。
3薄基底膜肾病又称家族性良性再发性血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COL4A3/COL4A4两个基因突变所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般多在5岁以前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间歇或持续性血尿,可因感冒和运动后加重或诱发血尿,无或轻微蛋白尿,无高血压,肾功能正常。电镜肾小球基底膜广泛变薄(0.21,24h尿钙>4mg/kg或0.1mmol/kg)而血钙正常。依发病机制分为肠钙吸收增加型和肾小管钙重吸收减少型。血尿为本病特点,发作性、持续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此外可有结石、尿路刺激症状、遗尿、腹痛、腰痛及脓尿,病程久者可体格矮小、骨质稀疏及肾小管功能受损。
9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此系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压,淤积的静脉血在静脉窦下肾盏之间形成异常交通而发生血尿。临床特点:一般发生于学龄期的儿童,身材较瘦者;血尿活动后比较明显;常伴随左侧腰腹痛;男性精索静脉曲张;B超或CT见扩张部的左肾静脉与狭窄部位相比达2倍以上即可确诊
治疗
血尿的治疗,主要为根据不同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不同治疗。
如果仅单纯镜下血尿,预后一般较好,不必用药,但需要随访,每年一次(美国)或是3~6个月一次。因此建议对此类疾病的患儿进行“管理”,而不是治疗。管理包括:诊断、治疗、患者/家长教育、生活指导、制定随访计划等。告知患儿“定期”复查。
预防
关于儿童血尿目前总体新进展不多,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注意到,血尿病因诊断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血尿的治疗,但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平衡相关检查的“不足”与“过度”。对于暂时无明确病因的血尿患儿,定期随访尤为重要。根据目前检查,结合随访检查来进行“立体”诊断。对于不同的患儿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和随访内容。
相关疾病
高血压 心内膜炎 神经性耳聋 腹痛 IgA肾病 多囊肾 肾小管性酸中毒 血友病 败血症 血管瘤 肾结石 精索静脉曲张 肾结核 血液病 腰痛 眼底病 泌尿系肿瘤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 急进性肾炎 急性肾炎 血尿 过敏性紫癜肾炎 水肿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出血性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