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

就诊科室:内科 妇产科 肾病内科 妇科 产科 

医生指导:产褥感染常见问题 >>

介绍

产褥感染(puerperalinfection)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应化。发病率为1%~7.2%,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产褥病率(puerperalmorbidity)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可见产褥感染与产褥病率的含义不同。虽造成产褥病率的原因以产褥感染为主,但也包括产后生殖道以外的其他感染与发热,如泌尿系感染、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最新文章

桂枝茯苓胶囊的禁忌

产褥期感染首选药物是什么 介绍产...

产褥感染发烧怎么办 产褥感染的治...

产褥期感染怎么治疗 教你应对产褥...

产褥期感染临床表现有哪些

引起产褥感染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产褥热的诊断方法

产褥感染怎么避免 做好四方面避免...

女性哺乳期间产褥感染症状是什么

产褥感染的心理护理怎么做好

更多文章>>

症状

1.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

常由于分娩时会阴损伤或手术产、孕前有外阴阴道炎者而诱发,表现为局部灼热、坠痛、肿胀,炎性分泌物刺激尿道可出现尿痛、尿频、尿急。会阴切口或裂伤处缝线嵌入肿胀组织内,针孔流脓。阴道与宫颈感染者其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化脓,日久可致阴道粘连甚至闭锁。如阴道前壁黏膜受压严重过久伴有感染,可使组织大片坏死脱落,形成膀胱阴道瘘或尿道阴道瘘。病变局限者,一般体温不超过38℃,病情发展可向上或宫旁组织,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

2.剖宫产腹部切口、子宫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的感染多发生于术后3~5天,局部红肿、触痛、组织侵入有明显硬结,并有浑浊液体渗出,伴有脂肪液化者其渗出液可呈黄色浮油状,严重患者组织坏死、切口部分或全层裂开,伴有体温明显升高,超过38℃。

3.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为产褥感染最常见的类型,由病原体经胎盘剥离面侵犯至蜕膜所致者为子宫内膜炎,侵及子宫肌层者为子宫肌炎,两者常互相伴随。临床表现为产后3~4天开始出现低热、下腹疼痛及压痛、恶露增多且有异味,如早期不能控制,病情加重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心率加快、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有时因下腹部压痛不明显及恶露不一定多而容易误诊。当炎症波及子宫肌壁时,恶露反而减少,异味亦明显减轻,容易误认为病情好转。感染逐渐发展可于肌壁间形成多发性小脓肿,B超显示子宫增大复旧不良、肌层回声不均并可见小液性暗区,边界不清。如继续发展,可导致败血症甚至死亡。

4.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多继发于子宫内膜炎或宫颈深度裂伤,病原体通过淋巴道或血行侵及宫旁组织,并延及输卵管及其系膜。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或双侧下腹持续性剧痛,妇检或肛查可触及宫旁组织增厚或有边界不清的实质性包块,压痛明显,常常伴有寒战和高热。炎症可在子宫直肠窝积聚形成盆腔脓肿,如脓肿破溃则向上播散至腹腔。如侵及整个盆腔,使整个盆腔增厚呈巨大包块状,不能辨别其内各器官,整个盆腔似乎被冻结,称为“冰冻骨盆”。

5.急性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

炎症扩散至子宫浆膜层,形成盆腔腹膜炎,继续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胀、下腹剧痛,体检时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产妇因产后腹壁松弛,腹肌紧张多不明显。腹膜炎性渗出及纤维素沉积可引起肠粘连,常在直肠子宫陷凹形成局限性脓肿,刺激肠管和膀胱导致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尿异常。如病情不能彻底控制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6.血栓性静脉炎

细菌分泌肝素酶分解肝素导致高凝状态,加之炎症造成的血流淤滞静脉脉壁损伤,尤其是厌氧菌和类杆菌造成的感染极易导致两类血栓性静脉炎。研究显示妊娠期抗凝蛋白缺陷与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密切相关,先天性抗凝蛋白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的缺陷为其因素之一。常见的发生部位有盆腔、下肢和颅内等。

(1)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常累及卵巢静脉、子宫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及下腔静脉,多为单侧,多发生在产后1~2周,与产妇血液呈高凝状态和产后卧床过久有关。临床表现为继子宫内膜炎之后出现寒战、高热,且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周,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2)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病变多位于一侧股静脉和腘静脉及大隐静脉,表现为弛张热,下肢持续性疼痛,局部静脉压痛或触及硬索状包块,血液循环受阻,下肢水肿,皮肤发白,称为股白肿。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检测出。

(3)颅内血栓性静脉炎预计每10万例分娩中,发生中风的危险性为13.1人次,发生颅内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为11.6人次,其密切相关因素为:剖宫产,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妊高征。MR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有助于诊断。

7.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病情加剧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尤其是当感染血栓脱落时可致肺、脑、肾脓肿或栓塞死亡。


病因

1.感染

(1)自身感染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当出现感染诱因时使机体抵抗力低下而致病。孕妇生殖道病原体不仅可以导致产褥感染,而且在孕期即可通过胎盘、胎膜、羊水间接感染胎儿,并导致流产、早产、死胎、IUGR、胎膜早破等。有些病原体造成的感染,在孕期只表现出阴道炎、宫颈等局部症状,常常不被患者所重视,而在产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发病。

(2)外来感染由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接触后引起感染。常常与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产后住院期间探视者、陪伴者的不洁护理和接触,是引起产褥感染的极其重要的来源,也是极容易疏忽的感染因素,应引起产科医师、医院管理者和大众百姓的高度重视。

(3)感染病原体引起产褥感染的病原体种类较多,较常见者有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其中内源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的发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①需氧性链球菌是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尤其B族β-溶血性链球菌(GBS)产生外毒素与溶组织酶,有极强的致病力、毒力和播散力,可致严重的产褥感染。其临床特点为发热早,体温多超过38℃,伴有寒战、心率加快、腹胀、纳差、恶心、子宫复旧不良,宫旁或附件区疼痛,发展快者易并发菌血症败血症。②大肠杆菌属,包括大肠杆菌及其相关的革兰阴性杆菌、变形杆菌等,亦为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是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原体。在阴道、尿道、会阴周围均有寄生,平常不致病,产褥期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迅速增殖而发病。③葡萄球菌属,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外源性感染,容易引起严重的伤口化脓性感染;表皮葡萄球菌存在于阴道菌丛内,所致的感染较轻。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球菌可产生青霉素酶而对青霉素耐药。④厌氧性链球菌,存在于正常阴道中,当产道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迅速大量繁殖,并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其分泌物异常恶臭。⑤厌氧类杆菌属,包括脆弱类杆菌、产色素类杆菌等,为绝对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此类细菌可加快血液凝固,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⑥非结核性分枝杆菌,较为少见,但致病力极强、传染性强,可导致会阴切口、剖宫产术腹部切口长期不愈,并通过接触传染使新生儿感染。⑦此外,由于卖淫、嫖娼、吸毒等不良社会现象,使多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淋病双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产褥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梭状芽胞杆菌也可导致产褥感染,但较少见。

机体对入侵的病原体的反应,取决于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女性生殖器官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任何削弱产妇生殖道和全身防御功能的因素均有利于病原体的入侵与繁殖,如贫血营养不良,各种慢性疾病如肝功能不良、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等、临近预产期前性交、羊膜腔感染。

2.与分娩相关的诱因

(1)胎膜早破:完整的胎膜对病原体的入侵起有效的屏障作用,胎膜破裂导致阴道内病原体上行性感染,是病原体进入宫腔并进一步入侵输卵管、盆腔、腹腔的主要原因。如合并胎儿宫内窘迫者,胎儿排出粪便使羊水粪染,也是病原体的良好培养基之一。

(2)产程延长、滞产、多次反复的肛查和阴道检查增加了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3)剖宫产操作中无菌措施不严格、子宫切口缝合不当,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为阴道分娩的20倍,并伴随严重的腹壁切口感染,尤以分枝杆菌所致者为甚。

(4)产程中宫内仪器使用不当或次数过多、时间过长,如宫内胎儿心电监护、胎儿头皮血采集等,将阴道及宫颈的病原体直接带入宫腔而感染。宫内监护超过8h者,产褥病率可达71%。

(5)各种产科手术操作(产钳助产、胎头吸引术、臀牵引等)、产道损伤、产前产后出血、宫腔填塞纱布、产道异物、胎盘残留等等,均为产褥感染的诱因。

3.产褥期不良处理

产后产妇卧具不洁,床单、被褥更换不及时,以不洁液体擦洗阴部,探视者不更换医裤即与产妇同床而坐或卧,过早性交等。


检查

血尿常规、CRP、ESR则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取分泌物做鉴定病原体种类对确诊和治疗极其重要,可在消毒阴道与宫颈后,用棉拭子通过宫颈管取宫腔分泌物,为保证标本的可靠性,需在拭子外面加一套管。另外还可经阴道后穹隆穿刺取直肠子宫陷凹分泌物或脓液。检测方法有三种:

1.病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对治疗极有参考价值,但注意厌氧菌培养时应在厌氧培养基中培养。

2.分泌物涂片检查

对淋球菌或厌氧菌感染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

可采用相应免疫试剂盒进行快速检测。

通过仔细全面体检,双合诊及三合诊,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或盆腔脓肿包块,诊断不难。必要时可进行B超、彩色多普勒、CT、MRI等对其炎性包块、脓肿进行定性定位检测。近年来非介入性检查如多普勒彩色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已逐渐取代了静脉造影,并已广泛应用。


鉴别

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急性乳腺炎等感染相鉴别。


并发症

脓毒血症及败血症,急性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半卧位以利脓液流于陶氏腔,使之局限化。进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补充维生素、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发热者以物理退热方法为主,高热者酌情给予50~100mg双氯灭痛栓塞肛门退热,一般不使用安替比林退热,以免体温不升。重症患者应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白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药物治疗

(1)抗感染治疗首选广谱高效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类或喹喏酮类抗生素等,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应用相应的有效抗生素。近年来由青霉素派生合成的广谱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其效率显著高于普通的青霉素。同时应注意需氧菌与厌氧菌以及耐药菌株的问题,可采用甲硝唑、替硝唑抗厌氧菌治疗。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克林霉素,克林霉素对厌氧菌亦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病情危重者可短期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提高机体的应急能力。

(2)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以往发生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妇女,妊娠过程中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15%。因此,对既往有血栓栓塞史,特别是有易栓倾向的妇女(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缺陷),整个孕期应给予肝素预防治疗,并监测APTT。产后在抗感染同时,加用肝素,维持4~7日。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中药以及溶栓类药物。如化脓性血栓不断扩散,可结扎卵巢静脉、髂内静脉,或切开病灶静脉直接取出栓子,严密观察血栓的发展变化,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静脉血栓,经过正确诊断并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较好。

(3)尿激酶尿激酶为近年治疗血栓栓塞的有效药物,它可直接催化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降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发挥溶栓作用。溶栓治疗强调尽量早期进行,因为新鲜血栓较易溶解,同时可减轻组织的不可逆性缺血性损害。由于各种溶栓药物均有引起出血的危险,因此孕期溶栓应谨慎,在溶栓治疗的24小时内应避免其他创伤性操作或手术。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对有抗凝禁忌的患者,或有下肢血栓广泛形成,出现肺栓塞的危险时,可采用手术取栓。

3.手术治疗

(1)局部病灶的处理有宫腔残留者应予以清宫,对外阴或腹壁切口感染者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红外线或超短波局部照射,有脓肿者应切开引流,盆脓肿者行阴道后穹隆穿刺或切开引流。并取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2)严重的子宫感染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扩展恶化者,尤其是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者,应果断及时地行子宫全切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以清除感染源,拯救患者的生命,切不可为保留子宫而贻误时机。


预防

由于产褥感染严重影响产妇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作好预防工作。预防工作应从妊娠开始。

1、在怀孕的最后一个月禁止性交和洗盆浴。

2、产前做好检查,早期发现感染性疾病并早做治疗,及时补充营养,防治贫血。及早发现妊娠中毒症和其他并发症。预防和治疗阴道滴血病和霉菌性阴道炎

3、接生人员要经过严格训练,接生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把病菌带人产妇体内。

4、临产时,应尽量进食和饮水,抓紧时间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身体抵抗力降低。如果胎膜早破过久,或产程过长,或因胎盘胎膜残留行刮宫手术,应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产后要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尽量早期起床,以使恶露尽早排出。同时,产后要加强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抗病力,这也是预防产褥热的重要措施。

产前:

应加强营养,纠正贫血,治疗妊高征及其他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或霉菌性阴道炎;妊娠末期,禁止性交和盆浴,也禁止一切阴道治疗,以免将病菌带到阴道和子宫里,产后引起感染。临产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接生器械要严格消毒;尽量减少出血及撕伤。

产后:

产妇要注意卫生,尤其是要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尽量早期起床,以促使恶露早排出;注意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产褥期要禁止性生活。一旦患了产褥热,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使用针对性强、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患产褥热的产妇要充分休息,有条件的最好不要给小孩喂奶,宜暂停一段时间。


相关疾病

头痛 腹泻 肺栓塞 贫血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中毒 疤痕 乳腺炎 肾脓肿 肠粘连 宫颈炎 阴道炎 输卵管堵塞 输卵管炎 胎膜早破 产后出血 分娩 营养不良 淋病 疼痛 腹胀 血尿 水肿 菌血症 肿胀 血栓性静脉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 慢性盆腔炎 盆腔腹膜炎 盆腔结缔组织炎 盆腔脓肿 厌氧菌感染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