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状角质松解症

窝状角质松解症
窝状角质松解(pittedkeratolysis)又称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k...

别名:凹陷性角质层分离,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窝状角质松解,跖沟状角化病

就诊科室:皮肤科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科 

医生指导:窝状角质松解症常见问题 >>

介绍

窝状角质松解(pittedkeratolysis)又称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keratolysisplantaresulcatum),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长期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群中易发本病。其临床特征是跖部皮肤呈环状或点状剥蚀。

最新文章

窝状角质松解症怎么治 如何治疗窝...

窝状角质松解症是什么?

窝状角质松解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窝状角质松解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窝状角质松解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窝状角质松解症应该如何预防?

窝状角质松解症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在跖部及趾下部,表现为大量浅表性角质层剥蚀,呈散在性,边缘绕以环状的黑沟,呈火山口状。皮损可相互融合呈不规则状。患者常伴有多汗,亦可出现浸渍现象。皮损处无炎症,无自觉症状,严重病人或长途步行后,可出现发红和肿胀。发病与季节有关,夏重冬轻。病程长,多持续数年。

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即可诊断。

病因

可能是棒状杆菌属引起的跖部角质层剥蚀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多见于长期接触泥土和水的人。

病理:皮损刮片用革兰染色,可找到球形或丝状致病菌。病原菌以脑心浸液琼脂在37℃和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纯氮情况下,培养3-5d,有小的不规则的无色菌落生长。表皮角质层上部,可见局限性缺损和均质化,局部并见有球形或丝状致病菌。

检查

皮肤科常规检查

革兰染色检查:可找到球形或丝状致病菌。病原菌以脑心浸液琼脂在37℃和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纯氮情况下,培养3-5d,有小的不规则的无色菌落生长。表皮角质层上部,可见局限性缺损和均质化,局部并见有球形或丝状致病菌。

鉴别

根据成群的黄豆大圆形角层剥蚀,即可确诊。但需与点状掌跖角化症和汗管角化症鉴别。前者为针尖至米粒大的灰黄色角化性丘疹,其顶端凹险,状如喷火口;后者为米粒大褐色角化性丘疹以后扩大成斑疹,周围绕以灰色或黑色的隆起的坚硬角质环,中央表皮萎缩,带灰黄色。

并发症

本病通常伴有皮肤黏膜的破溃,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治疗

(一)治疗

本病的病因是由于上述细菌感染所致,故治疗应增对病因进行,可以口服抗生素,如罗红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头孢类和氨基糖甘类、喹诺酮类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也可外用四环素软膏或40%福尔马林软膏涂擦治疗。

(二)预后
本病病程长,多持续数年,但无恶性倾向。

预防

由于本病的致病菌尚不能完全清楚,曾报告有放线菌属、奴卡菌属、石膏样菌、链丝菌属等。温暖潮湿是发病的必备条件。故临床预防的主要措施就是避免感染,在接触具有可疑病原体污染的砂石时应佩戴手套同时传防护服,以降低皮肤感染的可能性。

相关疾病

 肿胀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