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恋物癖是指以某些非生命物体作为性唤起及性满足的刺激物,且以其作为屡用的偏爱的或唯一的手段。恋物对象多为女人的头发、毛绒织品、女式鞋子、手套、内衣裤、乳罩、月经带之类的东西,且多半是用过的、脏的东西。该症的患病率尚未见报道。
最新文章
症状
【临床表现】
盗窃异性贴身用品
恋物癖以男性居多。他们不是通过性接触达到性满足的目的,而是通过与异性穿戴或配带的物品相接触而引起性的冲动和性的满足,或同时进行手淫以达到性欲高潮。这些物品多是直接接触女性体表的物品,如内衣、内裤、胸罩、卫生带等。
很多恋物癖患者对用过的异性的物品有着特殊兴趣。因此,常常不是通过购买这些物品,而是通过偷窃获得。据Gopla研究,对自己性幻想的对象,以及母亲等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人的贴身用品往往能够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
CCMD-2-R有关恋物癖的诊断标准为:①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②至少在半年的时间内,反复出现使用某种非生命性物件,以满足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所恋物件是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③曾经付诸行为。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尽管有许多假说,但未能证实,曾有报道有些患者有颞叶脑电异常,甚至报道为癫痫,但这仅见于少数病例,不能解释所有病例。比较合乎临床观察的解释是条件反射学说,对异性的性冲动,在某种方式下曾经受到抑制,难以表达,如与女性在一起感到怕羞,或对性交的不合理恐惧。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某些无关的物体与性兴奋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条件反射,再经多次反复巩固,才形成了恋物癖。
检查
本病通常是由于看了一些不良视频而造成对异性或者同性的特殊味道所产生的不良嗜好。但也需要做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避免由于中枢异常造成的一些激素分泌增多诱发本病。故患者可进行头颅CT以及头颅的MRI检查明确病因,也可以同时配合激素六项检查。
鉴别
本病应该和精神障碍性疾病相鉴别,后者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行为受与年龄不相符,发病时其智力状态通常会下降,丧失正常的理智,故在发病后可能会有嗅闻贴身衣物的习惯,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这可能和小时候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并发症
恋物癖并发症: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性心理疾病: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常伴有对别人实施性侵犯或者侵犯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趋向,例如:花痴(色情狂)、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同性恋、恋足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
治疗
Negler(1957)报道了心理分析治疗,Masks与Gelder(1967)报道了厌恶疗法,均可使用。
建议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
①用认知疗法,进行较系统的性教育。
②用厌恶疗法,对标的物反感。如用污损的或有霉斑的贴身用品来实施。特别当能够从患者收藏物中找到的,最有效果。
③橡胶圈疗法,给不良意念以轻微惩罚性刺激。
④社交疗法,改变内向,不爱社交的性格。
预防
虽然在医学上目前仍未能最终确切找到"恋物癖"的发病原因,但是通过临床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恋物癖"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会如何预防孩子出现"恋物癖"。对此,专家何日辉有着以下建议:
1.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2.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3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3.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甚至早恋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4.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5.减轻孩子的压力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以外,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学会帮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比如,不要在学业方面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甚至打骂,而要先给予安慰保护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回到家里后再详细了解情况,给予恰当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