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行为症

皮肤行为症
皮肤行为症(cubaneausbehaviordisorders)为精神状态...

别名:皮肤行为病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精神心理科 心理咨询科 其他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医生指导:皮肤行为症常见问题 >>

介绍

皮肤行为症(cubaneausbehaviordisorders)为精神状态异常所致的疾病。患者多采用损伤自身皮肤的方法以达到快感。此种不良行为经过不断重复,成为一种不易控制的顽固性习惯。

最新文章

皮肤行为症是一种什么病

皮肤行为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肤行为症是什么?

皮肤行为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肤行为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皮肤行为症应该如何预防?

皮肤行为症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症状不一。
1.吸吮手指,日久后手指肿胀,咬指甲,引起甲缺损或甲周炎。
2.反复舔吮口唇,致口唇潮红、甚至出现糜烂、渗液等。湿疹样改变。肿胀、肥厚,甚至出现糜烂、渗液等。
3.反复碰撞头部,引起头部创伤。
4.紧握手部,引起手指水肿,出现瘀斑或甲下出血。
5.紧束腰部或其他部位,引起组织萎缩或角质层过度增厚,形成胼胝样外观。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多在接受错误教育或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致使性格失常,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2.遗传素质可致本病。
3.体内缺乏锌、铜等微量元素可致本病。
(二)发病机制
接受错误教育或不良环境的影响,遗传素质,体内缺乏锌、铜微量元素等多因素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形成不良行为,经过不断重复,成为一种不易控制的顽固性习惯。

检查

本病属于不良嗜好性性精神疾病,故临床检查主要以精神检查以及心理行为咨询为主。可先进行心理行为咨询,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明确发生此类现象的诱因,根据具体的诱因进行心理行为的干涉。其次需查头颅CT、MRI检查明确是否有颅内的占位性疾病,造成本病。

鉴别

本病应和抑郁症以及焦虑症相鉴别。

抑郁症:悲伤或抑郁情绪只是一个症状,抑郁症常常以躯体症状为主。病人主诉疼痛(头痛、腹痛)、乏力、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情感淡漠、易怒、焦虑、性能力障碍、药物滥用、消极想法、人际关系压力、无价值感、悲观、犯罪感、羞耻感等。


焦虑症:严重的焦虑影响正常的功能。常见的症状包括:震颤、紧张、气喘、出汗、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易怒、惊慌:反复惊慌发作(症状与心脏意外相似),可与广场恐怖症并发。病人可能有躯体症状。可能以嗜酒或吸毒来控制焦虑或抑郁。

并发症

1.吸吮手指,日久后手指肿胀,咬指甲,引起甲缺损或甲周炎。

2.反复舔吮口唇,致口唇潮红、甚至出现糜烂、渗液等。湿疹样改变。肿胀、肥厚,甚至出现糜烂、渗液等。

3.反复碰撞头部,引起头部创伤。

4.紧握手部,引起手指水肿,出现瘀斑或甲下出血。

5.紧束腰部或其他部位,引起组织萎缩或角质层过度增厚,形成胼胝样外观。

治疗

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剂:以丙咪嗪、氯丙咪嗪效果较好,开始剂量宜小,如丙咪嗪可从每天12.5mg睡前一次开始,隔天增加12.5mg,直到300mg,一般治疗剂量150mg,个别需用至300mg以上。
(2)苯二氮蕈类:以阿普唑仑疗效最好;其次,氯酯安定、氢羟安定、舒乐安定、安定等也有较好的作用。阿普唑可用0.4~0.8mg3次/d。
(3)B-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可用于减轻病人植物神经亢进症状。
(4)丁螺环酮对广泛性焦虑疗效好,无嗜睡等副作用。

预防

自我治疗
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患者不妨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我治疗:
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皮肤行为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
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自我催眠
皮肤行为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相关疾病

湿疹 水肿 肿胀 胼胝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