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皮肤T细胞淋巴样增生(带样和血管周围型)(cutaneousT-celllymphoidhyperplasia,bandlikeandperivascularpatterns)可为特发性或由光过敏,药物(通常为抗癫痫药,但也有很多其他药物),接触性皮炎所致。患者可有两型损害中的一种,一种呈广泛性带有鳞屑的红斑,也可见较厚的斑块。另一种损害为较多的丘疹性或结节性损害,临床上酷似B细胞淋巴样增生。通常为特发性。
最新文章
症状
患者可有两型损害中的一种。一种损害类似蕈样霉菌病,呈广泛性带有鳞屑的红斑,也可见较厚的斑块。常由药物所引起。另一种损害为较多的丘疹性或结节性损害,临床上酷似B细胞淋巴样增生。通常为特发性,罕由药物引起。损害无自觉症状,表面光滑,呈红到紫色,表皮不受累,亦无鳞屑。皮损消退后不遗留瘢痕,年轻女性多见。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皮肤T细胞淋巴样增生(带样和血管周围型)(cutaneousT-celllymphoidhyperplasia,bandlikeandperivascularpatterns)可为特发性或由光过敏(以前称光化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现称慢性光化性皮炎),药物(通常为抗癫痫药,但也有很多其他药物),接触性皮炎(所谓淋巴瘤样接触性皮炎)所致。
其次为疥虫或节肢动物叮咬。有些作者考虑将Jessner淋巴细胞浸润归入本组,另一些作者则认为该病与皮肤淋巴样增生无关。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检查
临床皮肤检查:皮肤损害类似蕈样霉菌病,呈广泛性带有鳞屑的红斑,也可见较厚的斑块。常由药物所引起。另一种损害为较多的丘疹性或结节性损害,临床上酷似B细胞淋巴样增生。通常为特发性,罕由药物引起。损害无自觉症状,表面光滑,呈红到紫色,表皮不受累,亦无鳞屑。
组织病理:第一种损害为真皮呈带状浸润,有时有向表皮性。无真表皮交界带。浸润由小淋巴细胞和一些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构成。第二种损害呈衣袖状血管周围小淋巴细胞浸润,无向表皮性或真表皮交界处炎症细胞浸润。
鉴别
本病应和丘疹性荨麻疹、皮肤结核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又称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或小儿荨麻疹性苔藓、急性单纯性痒疹,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散在性、性质稍坚硬、顶端有小疱的丘疹。周缘有纺锤形红晕,自觉瘙痒。皮肤结核病理学检查,可见肉芽肿样病变。
并发症
本病通常与用药有关,目前认为和过敏性损伤有直接的联系。本病可造成皮肤的破溃,故可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而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治疗
(一)治疗
由于本病的原因和用药以及紫外线光照有关,故对于有可疑感染本病的患者,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大多数损害无症状,因此不必治疗。必要时可:
1.皮质类固醇激素损害内注射,有时有效。表浅损害也可用高强皮质类同醇激素外用。
2.冷冻疗法、激光疗法或手术切除。
3.小剂量放射疗法很有效。
4.干扰素α及丙喹酮治疗。
5.播散性损害可用抗疟药及PUVA治疗。
皮损消退后不遗留瘢痕。
预防
本病和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的药物,以及紫外线光照有关,故临床预防,应针对病因进行,避免使用抗癫痫的药物,避免太阳暴晒,减少获得本病的风险。对于已获得本病的患者,特别是合并细菌以及真菌感染的病例,应积极治疗,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