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预防小百科

发布时间:2013-06-05 18:53:17

分享

“立克次体病”一个干扰人体健康的杀手,对于它人们肯定会特别陌生,人们往往不会想到被猫狗咬伤抓伤都会和这种疾病扯上关系,想要了解这个夺命杀手的本性吗?就和小编来一次“立克次体病”的探险吧!

概念

立克次体疾病(rickettsiosis)乃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

病因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16sr 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 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 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1]

1.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啮齿类)和家畜,而人则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战壕热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极大多数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各种立克次体以共生形式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立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小蛛立克次体等并可经卵传代。蜱、螨、虱、蚤等的粪便中均含有病原体,而随粪排出体外;此外蜱和螨体内的立克次体尚可进入唾液腺和生殖道中。各种立克次体主要经节肢动物叮咬从皮肤进入人体,而贝纳柯克斯体主要从呼吸道进入体内而使人受染。

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不同立克次体病的好发人群有较大差别。

人感染后可获相当稳固免疫力,在立克次体各组内(旧分类)尚存在交叉免疫现象。某些患者临床痊愈后,病原体可依然潜伏体内待机而动,当体内免疫力相对减弱时即可导致复发,但一般于停药后1~2周内发生,可能与应用氯霉素、四环素类等时间过早、疗程过短等因素有关。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复发(称复发型斑疹伤寒),乃一特殊例子。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Q热等呈世界性分布,而很多以蜱为媒介的斑点热组则呈地方性流行。国内较常见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等。

诊断依据

用于立克次体病诊断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最常用者仍为外斐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则更具诊断意义。次常用者为补结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其他如IFA、ELISA、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镜等也有助于诊断,但临床上应用较少或仅供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之用。

病原体的分离可采用鸡胚培养、组织培养,或豚鼠、小鼠、大鼠等动物接种。战壕热的病原体可在以血琼脂为基础的培养基上生长,除战壕热病原体和其他巴通体之外,其他人类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初代分离均采用豚鼠或(和)小鼠接种。由于病人血中立克次体很少,接种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往往失败,且易导致实验室传播,不宜推广。

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使抗体产生延迟1周左右,因而必须在发病后4~6周重复血清学检查1次。

这次探险有没有让你们了解到这个陌生杀手的本性呢?如果有,那就一起行动起来,发现不良症状尽早就医,好好的为健康维护好这最后一道防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