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幼虫移行症

皮肤幼虫移行症
幼虫移行症(larvamigrans)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传染病科 传染科 其他科室 急诊科 

医生指导:皮肤幼虫移行症常见问题 >>

介绍

幼虫移行症(larvamigrans)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当时主要指弓首线虫病(toxocariasis),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他一些蠕虫如颚口线虫,四川并殖吸虫等也以幼虫为主要形式寄生于人体,并引起疾病。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两种,有时两者也可同时存在。

最新文章

皮肤幼虫移行症是什么?

皮肤幼虫移行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肤幼虫移行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皮肤幼虫移行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皮肤幼虫移行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皮肤幼虫移行症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皮肤幼虫移行症应该如何预防?

皮肤幼虫移行症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当上述线虫的幼虫侵入患者皮肤并移行时,可引起红色丘疹,并形成不规则的线状红斑性皮损,以后可隆起,并出现水疱,患者有剧烈的瘙痒。由于幼虫在患者皮肤内窜行,其皮损每天可延伸数毫米,而旧的皮损则可结痂。幼虫的移行常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抓破后常可继发化脓性感染。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如与动物粪便所污染泥土的接触史等。颚口线虫引起的皮损时,患者常有吃生或不熟淡水鱼史。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皮肤幼虫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匐行疹,常由一些寄生于动物如猫、犬的钩虫如巴西钩虫(Ancylostomabraziliensis),犬钩虫(A.caninum)等的幼虫钻入人体皮肤而引起的,寄生于人体的钩虫如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的感染期幼虫偶也可引起此病。此外一些线虫如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的幼虫也可引起匐行疹。

(二)发病机制

人体皮肤与被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接触后,其中的感染性幼虫即从皮肤侵入,不能穿达生发层下,仅能在真皮和粒层间以每日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速度移行,产生蜿蜒隧道并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隧道外观呈红色硬斑,局部出现皮损、水泡形成。组织学检查显示隧道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检查

血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肺部短暂性浸润可借肺部X线检查显示出来。
病理:动物幼虫对人体不能适应,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多停留在幼虫阶段。因此。在人体内无成虫或虫卵可见;同时,幼虫也不能达到其正常寄生的部位,而在移行经过的组织和器官内产生异位性病变。
幼虫在皮肤内通常穴居于粒层或棘层。隧道附近的皮肤内特别是在血管周围有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线虫蚴在皮肤内移行位置稍深,但炎性反应基本相同。

鉴别

本病需与广州管圆线虫病、猪囊尾蚴病、曼氏裂头蚴病、斯氏狸殖吸虫蚴病、犬弓首线虫蚴病作鉴别诊断。从感染病史来看颚口线虫病患者常有生吃鱼类、肉类史,而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病前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螺史,猪囊尾蚴病发病前患者有进食生蔬菜史,曼氏裂头蚴病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斯氏狸殖吸虫蚴病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犬弓首线虫蚴病发病前患者常有与狗密切接触史。从临床表现上广州管圆线虫病多无皮下游走性肿块;斯氏狸殖吸虫蚴病、犬弓首线虫蚴病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最有效的鉴别办法是通过对病变部位的活组织检查检出病原虫进行形态学比较做出鉴别。

并发症

本病通常伴有剧烈的瘙痒,故当皮肤幼虫移行症因瘙痒抓破皮肤出现皮肤破损可感染细菌,继发化脓性感染,对于体质低下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可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脓毒血症,可有体温升高、呼吸增快、心律增快、血象增高等表现,血培养阳性等表现。

治疗

皮肤幼虫移行症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寄生虫防范知识。
在给农作物施粪,避免赤脚劳作及接触土地。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生或不熟的淡水鱼。
加强猫、犬等动物的管理,防止猫、犬的排泄物污染水源。皮肤幼虫移行症中医治疗方法暂无相关信息皮肤幼虫移行症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可用左旋咪唑软膏或霜剂局部涂敷,也可服用阿苯达唑、噻苯哒唑或丙硫咪唑。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

加强健康教育,避免赤脚下地,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鳝、龟、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加强屠宰场管理和对家畜、家养宠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污染水,不要吃没有煮开的生水,能够有效的减少感染可能性。鼠类也是传播该病的重要媒介,可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灭鼠,以减少终宿主受感染。

相关疾病

颚口线虫病 匐行疹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