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颌口虫病

皮肤颌口虫病
皮肤颌口虫病(gnathostomiasiscutis)是一种少见的由有棘颌...

别名:皮肤颚口线虫病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传染病科 传染科 

医生指导:皮肤颌口虫病常见问题 >>

介绍

皮肤颌口虫病(gnathostomiasiscutis)是一种少见的由有棘颌口虫属(gnathostoma)所感染的皮肤病

最新文章

皮肤颌口虫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皮肤颌口虫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皮肤颌口虫病西医治疗方法

皮肤颌口虫病有哪些表现

皮肤颌口虫病是什么?

皮肤颌口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肤颌口虫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皮肤颌口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皮肤颌口虫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皮肤颌口虫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更多文章>>

症状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可从无自觉症状到症状严重。在幼虫入侵1~2天,可出现发热、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荨麻疹。幼虫在皮下移行,初发为约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颇似血管性水肿,随虫体的移行,损害呈匐行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灼痒或剧烈触痛,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表面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发生于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软部损害特明显,经过中可继发脓肿

损害多限于皮肤,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

发病期间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及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食生食或不熟的上述鱼类及被污染的生水等历史。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由数天、数周至数年不等。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致病的颌口虫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及猪颌口虫,以前者为多见。棘颌口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
人进食未烧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获得感染。偶接触以上肉类等可经皮肤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移行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形成皮肤颚口线虫病;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亦有本病。有喜欢吃生或未煮熟鱼虾、肉类习惯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我国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区最近几年流行的生食,其发病率亦随之增加。
(二)发病机制
吞食的幼虫侵入胃壁,人类不是本虫的终宿主,只能成为转续宿主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只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而造成组织损害和病变。感染的幼虫多为一条但亦有数条者。由皮肤侵入的幼虫,多数情况下会在身体的个部位发生皮肤肿块。由于幼虫的游走性,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此虫可在各脏器内寄居,虫体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年乃至十几年。
病理变化为寄生虫性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幼虫在组织中移行时除产生机械性损伤外,还能分泌、排泄一些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诱发机体产生中毒与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理损害。可引起炎症、水肿贫血、坏死,慢性皮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此虫可到达体内任何部位。

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蚴虫移行时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学特点: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皮下组织内可检见蚴虫,周围有多数嗜酸性粒细胞。
对无明显体表损害者可结合感染史,用免疫学方法作辅助诊断。采用本成虫或幼虫制备的抗原作皮试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

1.血管性水肿发生及消退均较本病迅速,损害多发于皮肤松软部位,不呈移动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瘙痒,不感剧痛。
2.曼氏裂头蚴病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曼氏裂头蚴。
3.猪囊尾蚴病发病前有进食生蔬菜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癫痫、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同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

并发症

1.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组织坏死,甚至导致死亡。
2.眼部病变引起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3.耳部病变引起听力障碍。
4.消化系统病变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右上腹隐痛或胀痛。
5.呼吸系统病变引起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气促与咯血,可致胸腔积液或积血。偶尔虫体可随痰被咳出,肺部炎症或胸膜炎。
6.泌尿系统病变可引起膀胱炎,可出现血尿,排尿异物感。
7.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脑脊髓炎,出现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脑膜刺激征,出现肢体瘫痪或轻瘫,瘫痪以截瘫为主,伴尿潴留。中枢受累者预后较差。
8.心血管系统病变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休克。

治疗

皮肤颌口虫病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手术摘除病灶内幼虫是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如皮肤损害不深,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阿苯哒唑成人剂量为400mg/次,2次/d,疗程7~14天。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个别反复出现匐形疹、移行肿块可重复数疗程。
伊维菌素成人剂量为200~250μg/(kg?次),1次/2周,连服3~5次。不良反应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头晕腹痛、胃纳减退、疲乏等。婴幼儿及孕妇不宜服用。噻苯咪唑,每日3次,每次50至100毫克,10天为一疗程,如仍有活动性皮肤损害,可服第二疗程。
(二)预后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约经1~4周左右。肿块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和色素沉着。

预防

皮肤颌口虫病是由于接触颌口虫导致,故重点在于避免接触被颌口虫污染的水源,以及避免使用被口虫病污染的食物。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海鲜,鳝、泥鳅、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不到疫区游泳等,饮用水必须烧开才可以喝,避免喝生水造成颌口虫感染。

相关疾病

癫痫 头痛 腹泻 腹痛 咳嗽 贫血 荨麻疹 角膜炎 葡萄膜炎 失明 水肿 脓肿 皮肤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