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即蜱伤寒、地中海斑疹热(MSF),亦称北非蜱传斑疹伤寒、肯尼亚蜱咬热、印度蜱传斑疹伤寒、南欧斑疹热,病原为康氏立克次体(R.conorii)。另一病变是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病原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erica)。第三种蜱传立克次体感染为昆士兰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为澳大利亚立克次体(R.australis)。这些病原体所致疾病,都有头痛、发热、皮疹、肌痛等症状。
最新文章
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潜伏期为5~7天,急性起病,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乏力等症状。在蜱叮咬处出现一特征性的“黑斑”,即丘疹逐渐发展为中心坏死性黑色溃疡,周围绕以红晕。局部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发病后第四天出现全身散在的淡红色斑丘疹,掌跖部亦可累及。少数可见出血性损害。
本病症状较轻,病程约两周左右。随着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三种立克次体起病都急,出现发热、头痛、肌痛和结膜充血等证候,约在蜱叮咬后5~7天发生,焦痂为一特色病征,可以证实诊断,应在头皮、腋窝、腹股沟等蜱类好寄居部位注意寻找。由于焦痂为坏死性损害,故引流该区的淋巴结亦可肿大。焦痂损害很像烟头灼伤,直径2~5mm,中心发黑,边缘隆起、发红。压痛甚轻。像RMSF一样,第4~5天全身发疹,包括手掌和足底。隐约可见的斑丘疹性损害,为皮内小出血点。病程约2周,鲜有死亡。Weil-Felix反应多数病例都有作用于OX19抗原的凝集抗体,约于病程第2~3周出现。
本病特征为虫咬处“黑斑”,在早期及恢复期进行血清特异性补体结合试验可做出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原体为Conorii立克次体,传染源是犬、啮齿动物,以蜱为媒介,通过叮咬传染给人。
(二)发病机制
以上三种立克次体,与立氏立克次体极为相似。DNA杂交证明后者与康氏立克次体的同源性在90%以上。相互间群特异性抗原(group-specificantigens)虽同,但还有种特异性抗原(species-specificantige)可资鉴定。它们都侵害内皮细胞,导致细胞死亡,引起血管炎(见前述)。蜱叮咬处都有焦痂可见。
检查
1.血液化验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少数高于10×109/L,偶有在5×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
2.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患者对变形杆菌OX19菌株可产生较高效价的凝集反应,尤在发病2周末可达最高峰(1∶320~1∶5120之间)。地方性斑疹伤寒也可出现类似的凝集反应。但凝集效价较低,多在1∶160~1∶640之间。
补体结合试验以颗粒性立克次体抗原做补体结合试验,不仅具有群特异性,还有种特异性,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凝集试验阳性反应的出现较外斐反应为早,且有较高的群特异性,用以区别其他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Q热等。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相对较弱。
3.分子生物学检查用DNA探针技术或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但适用于实验研究,临床上难以常规开展。
4.动物接种豚鼠对普氏立克次体敏感,发病早期的患者血液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7~10天后豚鼠发热,腹膜刮片检查胞质内可找到大量病原体。豚鼠阴囊仅有轻度发红,并无明显肿胀,以区别于地方性斑疹伤寒。
鉴别
注意应与丛林斑疹伤寒相区别,通常有丛林活动、工作的病史,然后出现人虱叮咬感染立克次体。根据其不同的发病区域、临床特点及特殊血清学反应可以鉴别。其次须与其他疾病加以鉴别的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及其他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并发症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常见并发:常见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肺功异常,其他可见口腔炎、中耳炎,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的症状与体征。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应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经过有效抗感染及氧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可以得到改善,如果无改善,应进行利尿、扩血管、强心处理。
治疗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包括灭蜱,治疗病犬及其他啮齿动物,注意个人防护,特别在蚊虫活泼的夜间。有条件或必要时,可用化学药物对家畜、住室、人畜必经途径两旁的植物等喷洒进行灭蜱。
深入非洲野外旅游的人,穿戴能减少皮肤暴露的衣物,暴露的皮肤可涂抹含有DEET的驱虫剂,防止蜱的叮咬。到南欧旅游的人,如在春、夏季节作穿越市郊和农村的长途步行,应注意搜索蜱。所有前往危险地区的游客,应预防性服用小剂量广谱抗生素作为药物预防,同时采用其余个人防护措施。
(一)治疗
多治疗同其他立克次体病。用药后2天内退热。
(1)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疗程均为8~10天。8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四环素类。
四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d,分4次口服。
多西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
米诺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
(2)氯霉素: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d。每日剂量可作静脉滴注或分4次口服,退热后剂量减半,继续用7~10天,以免复发。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氯霉素。
(3)土霉素:口服:1次0.5g,1日4次。8岁以上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30~40mg,分3~4次服。与四环素有密切的交叉耐药性。
(二)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早期治疗治愈率达100%。病程约2周,鲜有死亡。
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灭蜱,治疗病犬及其他啮齿动物,注意个人防护,可外涂防虫剂。防止被蜱叮咬。深入非洲野外旅游的人,应注意着装,防止蜱的叮咬。到南欧旅游的人,如在春、夏季节作穿越市郊和农村的长途步行,应注意搜索蜱。从这些立克次体感染恢复,可以获得牢固免疫。在实验动物中,康氏立克次体比大多数立氏立克次体都相对无毒性。但由康氏立克次体感染恢复的动物,对立氏立克次体毒力也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是由T淋巴细胞提供的,它们也能识别斑疹热组其他品种立克次体的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