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赛纳森林病

夸赛纳森林病
夸赛纳森林病于1957年被认识,当时印度卡纳他卡州希茂哥地区的森林野猴中存在...

别名:猴病,基萨那森林热,基萨奴尔森林病,基亚萨努森林病,库阿撒鲁尔森林热

就诊科室:传染病科 传染科 

医生指导:夸赛纳森林病常见问题 >>

介绍

夸赛纳森林病于1957年被认识,当时印度卡纳他卡州希茂哥地区的森林野猴中存在着一种致死的动物流行病,此病和生活在森林边缘村民中的疾病暴发有关。因而有“猴病”之称。后来在夸赛纳分离到此病毒而得名。

最新文章

夸赛纳森林病

夸赛纳森林病是什么?

夸赛纳森林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夸赛纳森林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夸赛纳森林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夸赛纳森林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夸赛纳森林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夸赛纳森林病应该如何预防?

夸赛纳森林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潜伏期3~8天。突然起病,发热、头痛和严重肌肉疼痛,部分病人可出现衰竭。重者出现胃肠道紊乱和出血。全身性淋巴结病,支气管肺炎等。部分病人表现两期疾病过程。第二期特征为无热后的脑膜脑炎,表现为严重头痛,精神紊乱、颈项强直、剧烈震颤眩晕和异常神经反射。

有发热、头痛、四肢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出血倾向,有口腔黏膜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结合流行季节及疫源地接触即可作初步临床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夸赛纳森林病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抗原性与其他蜱媒黄病毒,特别是远东蜱媒脑炎的病毒,以及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相关。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取决于血管损害、血小板减少以及脑、肾、心内膜、心肌、胃和肠出血的程度。病毒主要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均有充血、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组织充血、水肿。脑水肿可引起感觉改变。血管张力减退可导致虚脱和休克。肝脏库普弗细胞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检查

实验室检查痛鄂木斯克出血热一致,主要特点如下: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尿中可查见清蛋白及颗粒管型。脑膜受累者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和蛋白可升高。从急性期病人分离病毒和用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对诊断有价值。

鉴别

1.流行性感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2.麻疹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3.猩红热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h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咽拭子培养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4.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热,出血,休克与少尿依次出现很常见。休克常于退热时发生。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减少。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和膜状物。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5.钩端螺旋体病病前有疫水接触史。急性发热,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走路时腓肠肌疼痛更为显著。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6.恙虫病发病前曾在灌木草丛中工作或坐卧。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7.败血症常有原发性感染灶,如外伤化脓性病灶、肺炎、肠炎等。可出现迁徙性感染病灶,如肺脓肿、肝脓肿、脑脓肿等。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液培养或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若血液培养与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有相同的细菌生长则更具明确诊断意义。
8.伤寒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食欲缺乏、腹胀、便秘、相对缓脉,肝、脾大,右下腹压痛等。病程的第2周可于胸腹部皮肤发现颜色淡红、直径为2~5mm、压之退色、数目常在10个以下的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中“O”抗体效价可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9.疟疾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每次发作过程持续4~8h。间歇发作的周期有一定规律性,间日疟、卵形疟为每隔天发作1次,三日疟为每隔2天发作一次。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Giemsa’sstain)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发现疟原虫有明确诊断意义。
10.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征与脑膜刺激征阳性。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加,压力和蛋白质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免疫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明确诊断意义。

并发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ase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渐出现G6PD缺陷所致。
2.精神异常个别患者可并发感染性精神异常,尤其多见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4.肝功能损害轻度肝功能损害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边缘锐利,质软,肝功能检查出现ALT、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征,可有肌酐、尿素氮增高。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

治疗

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控制传染源还有注射疫苗。
1、控制传染源
主要是灭蜱、防蜱。除降低其将病毒传给人类的机会。
2、注射疫苗
接种注射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夸赛纳森林病中医治疗方法暂无相关信息
夸赛纳森林病西医治疗方法
到目前为止,本病并无特效疗法。但是支持疗法和对症法还有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脱水时进行静脉补液
2、头痛、肌痛给予镇痛剂
3、出血多时可输血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需要隔离病人,而且病人在恢复期要特别注意休息和饮食。

预防

一、预防鄂木斯克出血热要杀灭蜱、蛾:在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及其他公共场所可采用药物杀灭蜱、蛾。目前可采用下列几种:
1、敌敌畏: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速效,迅速杀死成蚊。对人畜有毒性。使用时须小心,注意安全。
2、三氯杀虫酯(7504):对人畜毒性低,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见效慢,但保持时间长,7~10天仍有效。可与敌敌畏混合使用,比例为4:1或3:1,其优点是速效且持续时间长。
3、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其制剂有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等,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特点是杀虫效果强,对人畜毒性低。
4、溴氰菊酯:属于触杀药(即接触中毒)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杀虫作用强,对人畜毒性低。
二、预防登革热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1、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也有杀灭蜱的作用。
2、到鄂木斯克出血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蜱蚊虫驱避药物;
三、预防夸赛纳森林病要隔断人为传染:一旦有病人发生,要早就诊,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病人在起病日算起应隔离防蜱、蛾叮咬5天。

相关疾病

头痛 脑炎 腹泻 伤寒 脑水肿 疼痛 回归热 休克 支气管肺炎 鄂木斯克出血热 脱水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