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热

白蛉热
白蛉热(sandfly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

别名:三中热

就诊科室:传染病科 传染科 

医生指导:白蛉热常见问题 >>

介绍

白蛉热(sandfly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预后良好。

最新文章

白蛉热病发的原因有哪些?

白蛉热是什么?

白蛉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蛉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白蛉热应该做哪些检查?

白蛉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白蛉热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白蛉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白蛉热应该如何预防?

更多文章>>

症状

潜伏期3~6天。

骤起高热,24h内即达高峰,2~4天后下降,少数有双峰热。起病后伴头痛、肌痛、畏光及眼痛,结膜显著充血,颜面及上胸部可潮红。有时可伴腹泻便秘。缓脉不常见。白细胞减少,脑脊液正常。

1.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依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白蛉热病毒为虫媒病毒白蛉热群,至少有20个血清型。可用乳鼠、地鼠分离病毒,亦可用Vero细胞培养,产生细胞病变。

(二)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也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检查

⒈血常规
⑴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⑵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因此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
⑷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⒉尿常规
⑴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多。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⑵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这是EHF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引起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这些融合细胞中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⒊血液生化检查
⑴血尿素氮及肌酸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⑵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这与发热及换气过度有关。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⑶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但亦有少数患者少尿期仍出现低血钾。
⑷凝血功能: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
⒋特殊检查
⑴病毒分离: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白蛉热病毒。
⑵抗原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白蛉热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白蛉热病毒抗原。常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⑶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IgG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G2抗体的检测,则有利于预后判断。国外研究免疫色谱快速试验以重组核蛋白(NP)为抗原来检测患者的IgM抗体5min能出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⑷PCR技术:应用RT-PCR方法检测白蛉热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鉴别

应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鉴别、汉坦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相鉴别。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症状是全身肌肉酸痛,鼻涕、喷嚏干熬症状比较轻微,可有白细胞减少,故应注意与本病相鉴别

2.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症状与本病极为相似,应注意进行鉴别,可行PCR核酸检查明确。

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症,典型病例表现为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应注意和白蛉热相鉴别。

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其他并发症如肺水肿:是严重病例的合并症,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本病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治疗

预防:
1、首先做到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污水以消除蚊虫的孽生场所。对蚊虫较多的地方可用网捕或粘捕群舞的成蚊。河中养鱼放鸭以吞食孑孓。
2、保护自然界中食蚊的动物,如青蛙、柳条鱼、蝙蝠及某些鸟类。
3、室内可喷洒5%滴滴涕或0.5%敌敌畏或凯素灵、倍硫磷、敌百虫、六氯苯等杀蚊剂,或点燃蚊香,驱散蚊虫。有条件的安装纱门纱窗、挂蚊帐等防蚊虫叮咬。
4、皮肤上涂驱蚊药水、驱蚊油等防止蚊虫叮咬。

预防

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直接导致,以灭白蛉、蚊虫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故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感染病因,在于使用杀虫剂消灭白蛉,改善环境卫生能够减少白蛉的滋生,以及改善居住条件,减少白蛉热病毒感染的条件,可以有效降低白蛉热的发病率。

相关疾病

头痛 腹泻 便秘 性病 登革热 流行性感冒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