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白痢,病名。痢疾便下白色粘冻或脓液者。古称白滞痢。临证须辨寒热。《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多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过敏性结肠炎等病。若症见痢下白色,粘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属湿热为患。《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治宜清热祛湿,用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或香连丸、黄芩丸等。
最新文章
症状
中医辨证:
1、中医指大便中含粘液或浓而不含血液的痢疾。
2、某些幼畜的一种急性传染疾病,病原体是白痢杆菌,患病的动物粪便很稀。
现代医学:
白痢同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病症一致,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病因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多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过敏性结肠炎等病
检查
现代医学检查方法:
(一)血象借助血液化验的整个结果,包括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和血小板数目等等。急性病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二)粪便检查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如采样不当、标本搁置过久,或患者已接受抗菌治疗,则培养结果常不理想。
(三)其他检查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为快速检查方法之一,较细胞培养灵敏。X线钡剂检查在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或呈节段状。近年来有人以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作为菌痢的快速诊断手段,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鉴别
若症见痢下白色,粘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属湿热为患。《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治宜清热祛湿,用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或香连丸、黄芩丸等。
并发症
1.急性菌痢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故治疗过程中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需要积极补液,补充电解质避免造成水电解质失衡。
2.慢性菌痢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大便次数多,明显的粘液便,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3.少数患者于发病后1-2周出现关节肿痛,呈非化脓性、游走性。如同时伴发热、尿道炎、结合膜炎,则称为Reiter综合征,与感染诱发之免疫反应有关。
4.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可直接导致中毒性脑炎,表现为面色青灰、高热、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立即冷盐水灌肠可见粘液脓血便即可确诊。
治疗
白痢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做好肠道保健工作。
预后:
预后与治疗情况和病程有关,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易转为慢性,而慢性菌痢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发病一周以后,体内产生免疫力,症状逐渐好转,经过二周左右的病程自行痊愈。在磺胺药与抗生素的治疗下,绝大多数均恢复健康。婴幼儿特别是营养不良的小儿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还有菌型,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内毒素与外毒素,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较重,并发症较多。临床为何种类型及毒血症程度如何影响预后,如一毒型菌痢;如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
预防
为了预防痢疾,应做到以下几点: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