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白斑(leukoplakia)是舌粘膜上的白色斑块,按其恶变倾向分为良性的白色角化症和恶变前期病变的白斑。发生的原因是:白色角化症多由外来因素引起,外来因素主要为局部机构性、化学性、物理性以及炎性改变等刺激。恶变前期白斑多由内在个体素质所致,内在个体素质每个人各异,在同样条件下有人易患癌症,这种内在素质与遗传、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如维生素A、E缺乏有关。
最新文章
症状
白斑的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1.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表面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细胞增生,上皮钉突大。结缔组织中有不同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无恶变倾向,刺激因素除去后,白斑逐渐变薄消失。均质型白斑属于此种病理改变。
2.上皮异常增生是上皮高度增殖,出现上皮细胞异常角化及细胞非典型增生甚至恶变,如基底细胞极向改变。上皮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核分裂增加,核染色质增多、核浓染、核仁大等。异常增生上皮限于皮内基底膜完整者,可视为原位癌,基底膜受累已被突破者,成为早期浸润癌。疣状、颗粒及糜烂型均有恶变倾向,应特别注意随诊观察。
【临床表现】
舌白斑多发生于舌背、舌腹或舌缘,白斑界限清楚,稍高于粘膜表面,颜色为乳白、灰白或微黄的白色。病损表面可粗糙不平或有颗粒增生,或呈疣状突起,或糜烂。也可在白斑中散布着一些发红区域。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白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1.均质型(homogeneousleukoplakia)病变为白色斑块,微高出粘膜面,表面略粗糙,呈皱纸状,无自觉症状,或有发涩感。
2.疣状增生型(verrucousproliferation)白色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疣状突起,质较硬有粗糙感。
3.颗粒型(granulartype)为在发红的粘膜面上有细小的高出粘膜的白色颗粒状角化性变,似绒毛。
4.糜烂型(erosivetype)白色斑块上有糜烂,可有溃疡形成。有明显疼痛。
病因
发生的原因是:白色角化症多由外来因素引起,外来因素主要为局部机构性、化学性、物理性以及炎性改变等刺激。恶变前期白斑多由内在个体素质所致,内在个体素质每个人各异,在同样条件下有人易患癌症,这种内在素质与遗传、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如维生素A、E缺乏有关。
检查
临床体格检查:舌白斑多发生于舌背、舌腹或舌缘,白斑界限清楚,稍高于粘膜表面,颜色为乳白、灰白或微黄的白色。病损表面可粗糙不平或有颗粒增生,或呈疣状突起,或糜烂。也可在白斑中散布着一些发红区域。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黑色素细胞明显减少或者消失。
鉴别
与扁平苔藓相鉴别。
白斑多为孤立性损害,而扁平苔藓可在多数粘膜发生损害。扁平苔藓表现出多种形状的损害例如白色斑块,网状损害、疱性损害、糜烂以及红白相间性损害。此外,扁平苔藓患者常伴有皮肤病损。白班仅局限于口腔,偶见于其他部位粘膜,不伴有皮肤损害。对于鉴别不清的病例,通过组织学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
并发症
本病属于皮肤色素的脱落,由于皮肤的形态发生改变,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细菌以及真菌的感染,对于小婴儿以及免疫抵抗力低下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治疗不及时,可浸入血液系统,造成脓毒血症以及细菌性脑病。同时本病也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治疗
白斑的治疗:
1.上皮单纯增生或单纯白色角化症,应除去所有局部刺激因素,吸烟者要戒烟。
2.对疑有恶变的白斑,如疣状、颗粒状及糜烂性病变,均应进行手术切除,冷冻疗法或CO2激光治疗。对已经治疗的患者,应定期随诊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复发进行治疗。
3.0.3%维生素甲酸软膏局部涂用一周至数周即可见白斑消退。维生素甲酸有抑制上皮角化作用。消退的病变停药后,可有复发,再用维生素甲酸仍有效。
4.维生素A和维生素E。维生素A可维持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及健全,有人认为对防止上皮恶变有一定意义。维生素E对机体代谢有良好影响,并有强有力抗氧化作用,并有强有力抗氧化作用,能防止维生素A的氧化有利于吸收。维生素A口服每次25万U,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50mg,每日3次。
预防
吸烟是最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但鼻烟可诱发特殊形式的黏膜白斑。刷牙和用无牙的牙槽咀嚼等机械性刺激也可引起白斑,称为摩擦性角化,而非黏膜白斑。梅毒可引起舌黏膜白斑并可并发萎缩性舌炎。故本病的预防也应针对病因进行,避免吸烟可大大的减少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病率。